蘇軾《游桓山記》原文與賞析
蘇軾
元豐二年,正月己亥晦,春服既成。從二三子游于泗之上,登桓山,入石室。使道士戴日祥,鼓雷氏之琴,操履霜之遺音曰:“噫嘻! 悲夫,此宋司馬桓魋之墓也?!?/p>
或曰:“鼓琴于墓,禮歟?”曰:“禮也。季武子之喪,曾點倚其門而歌。仲尼,日月也,而魋以為可得而害也。且死為石槨,三年不成,古之愚人也。余將吊其藏,而其骨毛爪齒,既以化為飛塵、蕩為冷風矣,而況于槨乎? 況于從死之臣妾、飯含之寶玉乎?使魋而無知也,余雖鼓琴而歌可也; 使魋而有知也,聞余鼓琴而歌,知哀樂之不可常,物化之無日也,其愚宜不少廖乎?”二三子喟然而嘆,乃歌曰: “桓山之上,維石嵯峨兮! 司馬之惡,與石不磨兮! 桓山之下, 維水彌彌兮! 司馬之藏, 與水皆逝兮! ”歌闋而去。
從游者八人: 畢仲孫、舒煥、寇昌朝、王適、王遹、王肄、軾之子邁、煥之子彥舉。
桓山在今蘇北銅山縣東北十七里,舊志作“二十七里”,誤?!端涀ⅰ罚骸般羲限熕未蠓蚧隔s冢 。西山枕泗水西,上盡石鑿而為冢,今人謂之石槨也?!薄拔魃健奔粗富干??!躲~山縣志 ·山川考》對桓魋墓作了較詳細的描述:“石槨由山頂鑿下數十尺,西向有埏道,門高數尺,寬如之。中廣二丈,深三四丈,兩旁有耳房。上皆版石,四壁鑿痕闊二指。入夏,上版滴水不絕,記 (按指蘇軾 《游桓山記》) 所謂‘不成’者以此?!睋@些文獻記載,桓魋墓為桓山石墓群中規模較大的一座。
元豐二年 (1079) 正月,蘇東坡與兒子蘇邁等人,春游泗水畔桓山上的桓魋墓?;隔s是春秋時宋國的大夫,本姓向,因是桓族,故稱桓魋?;隔s曾起意殺害孔子,引起孔子在逃避途中倚樹作歌:“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事見 《孔子家語》。蘇軾不但使道士鼓雷氏之琴、操履霜之遺音于桓墓 (按,《履霜操》為哀怨之音。韓愈 《琴操序》:“伯奇,尹吉甫子,無罪為后母譖而見逐,自傷作 《履霜操》。”),而且借回答“或曰”的“非禮”責難,大發了一通議論。最后還在石室墓道中放歌憑吊,表現出開放達觀的人生態度和非儒學的異端思想。此時期蘇軾的人生觀、宇宙觀已趨成熟。《游桓山記》與同時期的重要作品 《赤壁賦》內涵十分近似,像《赤壁賦》那樣借游覽展示自己的靈魂,宣示自己的志向和哲學觀點。
清 ·劉熙載 《藝概》:“東坡文雖打通墻壁說話,然立腳自在穩處?!碧K文直抒胸臆,獨特的見解十分深刻,確實給人“打通墻壁說話”的痛快淋漓之感,而所謂“立腳穩處”,就在志向和哲學觀點上?!队位干接洝肪褪且焕?。
《游桓山記》第二段中答客難一段話,分析了桓魋有知、無知的兩種情況,并未肯定或否定其中任何一種,這兩種情況統一到假設中的桓魋身上??梢娞K軾在生滅、變與不變這類宇宙的根本問題上并不執著拘泥,正是 《前赤壁賦》所說“自其變者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的觀點,——桓魋可以有知,也可以無知。怎么理解?這就是合二而一,把人生的變化擺到自然變化的大背景上,使一瞬的人生和常生常滅的宇宙合為一體。既然有這樣的背景,能與宇宙合二而一,那么,被儒家視為惡魔的桓魋簡直可以化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江上清風、山間明月,成為造物者“無盡藏”中的一部分了。
人和宇宙的關系,并不只停留在合二而一,還有一分為二的一面?!队位干接洝范文┑摹肮那俣琛敝?,“司馬之惡,與石不磨; 司馬之藏,與水皆逝”的語句,變與不變,分別同時并存,看似矛盾,其實就描寫了一分為二,所以“歌闋而去”,作了總結。這正是《后赤壁賦》所描寫一鶴化二道士的境界。一分為二、合二而一相聯系的觀點,合于易象陰偶陽奇產生宇宙萬物之說。這樣的宇宙觀和對人生本體的認識,與辯證法亦有接近之處。
基于這樣的觀點,要理解“桓山之上,維石嵯峨兮; 桓山之下,維水瀰瀰兮”的自然美就比較容易了。“自然美是人的精神的無機界”這樣的說法,恰當地形容了自然美與人的主觀意識合而分、分而合的真實狀況。人類就是在這種若即若離的狀態中認識宇宙和鑒賞自然美的。
關于《游桓山記》的深層內蘊,還有一點應提及。蘇軾于熙寧十年(1077) 四月至元豐二年 (1079) 二月知徐州近二年,在這段時間里,徐州接連發生罕見的大水災和大旱災。在對自然災害作斗爭的過程中,蘇軾與徐州人民結下了深厚情誼。與此同時,他還了解到徐州人民獨特的剽悍性格:“兇桀之氣,積以成俗,……沈鷙勇悍,可以任事。”(《東坡奏議集·上皇帝書》) 他向神宗建議,對這里的人才應“別開仕進之門”,不取文墨而取其武勇?!队位干接洝分袑π熘莨湃恕螛涫就矣趯鬃硬欢Y的桓魋流露的同情和憐惜,未始沒有因當時的徐州人感發的成份在內。
上一篇:袁枚《游桂林諸山記》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徐宏祖《游武夷山日記》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