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蘇洵·張益州畫像記
至和元年秋【1】,蜀人傳言【2】,有寇至邊。邊軍夜呼, 野無居人;妖言流聞,京師震驚。方命擇帥,天子曰:“毋養亂【3】,毋助變!眾言朋興【4】,朕志自定。外亂不足,變且中起。既不可以文令【5】,又不可以武競。惟朕一二大吏, 孰為能處茲文武之間【6】,其命往撫朕師【7】?”乃推曰:“張公方平其人。”天子曰:“然?!惫杂H辭;不可;遂行。冬十一月,至蜀。至之日,歸屯軍【8】,撤守備,使謂郡縣:“寇來在吾,無爾勞苦。”明年正月朔旦【9】,蜀人相慶如他日, 遂以無事。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凈眾寺【10】。公不能禁。
眉陽蘇洵言于眾曰【11】:“未亂易治也,既亂易治也。有亂之萌,無亂之形,是謂將亂。將亂難治:不可以有亂急,亦不可以無亂弛【12】。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攲【13】,未墜于地。惟爾張公,安坐于其旁,顏色不變,徐起而正之。既正,油然而退【14】,無矜容【15】。為天子牧小民不倦【16】,惟爾張公;爾繄以生【17】,惟爾父母。且公嘗為我言:‘民無常性,惟上所待。人皆曰蜀人多變,于是待之以待盜賊之意,而繩之以繩盜賊之法【18】。重足屏息之民【19】,而以碪斧令【20】,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賴之身,而棄之于盜賊,故每每大亂。夫約之以禮,驅之以法, 惟蜀人為易。至于急之而生變,雖齊魯亦然【21】。吾以齊魯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齊魯之人待其身。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齊民【22】,吾不忍為也!’嗚呼! 愛蜀人之深, 待蜀人之厚, 自公而前, 吾未始見也?!苯栽侔莼?sup>【23】曰:“然”。
蘇洵又曰:“公之恩在爾心; 爾死, 在爾子孫。其功業在史官, 無以像為也! 且公意不欲,如何?”皆曰“公則何事于斯? 雖然, 于我心有不釋焉【24】。今夫平居聞一善, 必問其人之姓名, 與其鄰里之所在, 以至于其長短小大美惡之狀; 甚者, 或詰其平生所嗜好【25】, 以想見其為人, 而史官亦書之于其傳。意使天下之人, 思之于心, 則存之于目; 存之于目, 故其思之于心也固。由此觀之, 像亦不為無助?!碧K洵無以詰 【26】, 遂為之記。
公, 南京人【27】, 為人慷慨有大節, 以度量雄天下 【28】; 天下有大事, 公可屬 【29】。系之以詩曰 【30】:
天子在祚 【31】, 歲在甲午。西人傳言, 有寇在垣【32】。庭有武臣, 謀夫如云。天子曰嘻, 命我張公。公來自東, 旗纛舒舒【33】。西人聚觀【34】, 于巷于涂。謂公暨暨【35】, 公來于于【36】。公謂西人:“安爾室家, 無敢或訛【37】。訛言不祥, 往即爾常; 春爾條桑【38】, 秋爾滌場【39】。”西人稽首, 公我父兄。公在西囿 【40】, 草木駢駢 【41】。公宴其僚, 伐鼓淵淵 【42】。西人來觀, 祝公萬年。有女娟娟【43】, 閨闥閑閑【44】。有童哇哇【45】, 亦既能言。昔公未來, 期汝棄捐。禾麻芃芃【46】, 侖庾崇崇【47】。嗟我婦子,樂此歲豐。公在朝廷, 天子股肱 【48】。天子日歸, 公敢不承。作堂嚴嚴【49】, 有廡有庭【50】。公像在中,朝服冠纓。西人相告, 無敢逸荒。公歸京師, 公像在堂。
【注釋】
【1】至和:宋仁宗年號。至和元年即1062年。
【2】蜀:益州地處古代蜀國屬地,秦漢改為蜀郡,故稱。
【3】毋(wu):不要。
【4】朋興:群起。朋:同。
【5】文令:文教政令,禮樂法度,目的在于“感化”人民。
【6】孰:誰。茲:此,這。
【7】撫:安撫、撫慰。
【8】屯軍:駐守的軍隊。屯:駐守。
【9】朔:陰月每月初一。
【10】凈眾寺:在成都西北,又稱萬福寺。
【11】眉陽:指四川眉山,為蘇洵故鄉。
【12】弛:松,不急。
【13】敧(qi):傾側不平,傾斜將倒的狀態。
【14】油然:溫謹而自然的樣子。
【15】矜(jin): 自傲。
【16】牧:治理百姓。古代統治階級把管理百姓比作放牧牛羊。
【17】繄(yi):是,此處指代張方平的治亂措施。
【18】繩:原為木工畫直線用的墨線,引申為按一定標準去衡量、糾正。
【19】重(chong)足:迭足而立,不敢前進。屏息:忍住呼吸不敢大聲出氣。
【20】碪,又作“鍖”、“砧”(zhen):古代的一種刑具,即鍘刀下的砧板。碪斧:在此指嚴厲的刑法。
【21】齊、魯:春秋戰國時的兩個小國,地在今山東省一帶,為古代文教興盛之地。
【22】齊民:普通老百姓。
【23】稽(qi)首:叩頭到地,古代一種跪拜禮。
【24】釋:放下。
【25】詰(jie):追問,進一步深問。
【26】詰:反詰,無言以對。
【27】南京: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將應天府建為南京,即今河南商丘縣。
【28】雄:稱雄,即聞名天下。
【29】屬(zhu):通“囑”,托付。
【30】系:聯綴。
【31】 祚 (zuo): 皇位。
【32】 垣 (yuan): 矮墻, 此指邊防。
【33】 嘻: 驚懼聲。纛 (dao): 古代軍隊或儀仗隊的大旗。舒舒: 形容旗幟舒展漫卷的樣子。
【34】 西人: 指蜀人。
【35】 暨 (ji) 暨: 果斷剛毅的樣子。
【36】 于于: 行動舒緩自得的樣子。
【37】 訛 (e): 謠言。
【38】 條: 枝, 在此用作動詞, 砍去枝條。
【39】 滌: 掃除。
【40】 囿 (you): 園林花圃。
【41】 駢駢 (pian): 并生茂盛。
【42】 淵淵: 鼓聲。
【43】 娟娟: 美好的樣子。
【44】 閨闥 (ta): 女子臥室。閑閑: 悠閑自得的樣子。
【45】 哇哇: 小孩呀呀學語之聲。
【46】 芃 (peng) 芃: 植物茂盛的樣子。
【47】 倉庾 (yu): 糧倉。庾: 露天堆谷的地方。崇崇: 高大的樣子。
【48】 股肱: 大腿和手臂。比喻帝王左右的得力大臣。
【49】 作: 建造。嚴嚴: 嚴肅莊重的樣子。
【50】 廡 (wu): 堂周的廊屋。
【賞析】
本篇是蘇洵于至和三年所作的一篇雜記體散文。張益州, 名詠, 字方平, 又字安道, 號樂全居士, 南京 (今河南商丘縣) 人。官至參政知事,因曾任益州知州, 故稱。張方平對蘇氏父子的文才很賞識, 曾贊助他們出仕,因此很受蘇氏父子的敬重。至和初年, 蜀地謠傳南蠻首領儂智高即將進犯, 朝廷派張方平知益州治亂, 張入蜀后, 很快穩定了局勢, 使蜀人恢復了正常、安定的生活。益州人民為感激張公的功業, 在成都凈眾寺為其建造畫像, 本文即為記載此事而作。文章通過記敘張方平奉朝廷之命入蜀安民的經過, 成功地塑造了一位“為天子牧小民不倦”的封建官吏形象, 肯定了張的寬厚愛民的政策及其使蜀人安居樂業、各事農桑的政績。文章敘事簡潔、嚴整, 議論曲折委婉, 有張有弛, 有散有韻, 是一篇很有名的雜記。
全文共分四段。前三段是散文, 主要寫張方平知益州的經過及其治蜀的政績,交代出益州民眾為其造堂畫像的緣由。第四段為韻文,以四言詩的形式歌頌了張方平的政績,是對前三段內容的概括和重復。文章一開始,便將讀者帶入一種劍拔弩張,危若累卵的緊張氣氛之中:“至和元年秋,蜀人傳言,有寇至邊,邊軍夜呼,野無居人;妖言流聞,京師震驚,”一派緊張、慌亂的景象。據史載,當時謠傳儂智高將要進犯益州。益州地方官調兵遣將,筑城設防,朝廷聞報,也從陜西調兵赴蜀。引起當地百姓恐慌。實際上僅僅是外亂尚不足恐懼,一旦引起內亂,后果堪憂。在這種形勢下,朝廷急忙選派人去治亂??墒沁@個任務又十分棘手,僅憑禮樂法度,文章教化不能解決問題,光靠武力鎮壓也不能平息騷亂、穩定局勢,只有“能處茲文武之間”的“一二大吏”才能勝任。在這種情況下,有人向仁宗推薦了張方平。張公推辭不下,只好走馬上任。張方平斷定此說純系謠言,因此到任之后,并沒有像他的前任那樣調兵遣將、筑城設防,而是調回駐防部隊,撤除邊境的守備,并嚴辦了造謠惑眾的人,采取了一系列撫民措施,并派人安撫各州縣,益州很快恢復了平靜。第二年元旦,蜀人像往年一樣歡慶新年,從此相安無事。到了第三年,益州民眾商定,要將張公的畫像留在凈眾寺,這便是張益州畫像的由來。接下來的第二段,是作者就此事發表的議論。蘇洵認為:未亂易治,亂也易治,惟有“有亂之萌,無亂之形”的將亂之時最為難治。對于這種將亂而又未亂的形勢,蘇洵作了一個形象的比喻,說至和元年秋天,就好象一件已經傾斜,卻還沒有掉到地上的器物。而這時的張公,“安坐于其旁,顏色不變,徐起而正之”。張公能臨危不懼,處亂不驚,力挽狂瀾于既倒,這本是一件轟轟烈烈的奇功偉業,到了蘇洵筆下,卻變得那樣輕松、從容,仿佛不是在描寫一件驚心動魄的大事,倒象是在講敘一件司空見慣的瑣事。蘇洵如此運筆,正是為了突出張公勝而不驕;并不居功自傲的節操,與“既正,油然而退,無矜容”相合。封建社會的官吏能夠象張方平這樣勤勉克己,“為天子牧小民不倦”,實在是難能可貴的。為了進一步表現張方平寬厚愛民的特點,蘇洵還引用一段張公對如何治理百姓的議論,從更深一步闡述了張公寬厚愛民的思想根源?!疤煜挛磥y蜀先亂,天下欲治蜀先治”的說法古已有之。而張公卻反駁了這種認為“蜀人多變”的偏見。他認為:老百姓沒有一定的性情,只看上面如何對待他們。如果把他們當作盜賊,用處置盜賊的辦法去處治平民百姓,他們忍受不了嚴酷的刑罰,就會鋌而走險,官逼民反,這就是蜀地常常大亂的原因。如果用禮法去約束他們,蜀人就容易治理了。如果用對待蜀人那樣的嚴刑峻法去對待齊魯之人,那么齊魯之人也會作亂,如果用對齊魯百姓的辦法對待蜀人,那么蜀人也會用齊魯人的標準要求自己。一個“沐浴皇恩”的封疆大吏,能夠處處為民眾著想,不忍作“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齊民”之事,確實是很難得的。作為一名蜀人, 蘇洵為張公對蜀人的愛護和體諒深深感動, 他在文中稱頌張公“愛蜀人之深, 待蜀人之厚, 自公而前, 吾未始見也”。這不僅是他自己的由衷的感慨, 實際上也道出了8百萬益州民眾的心聲。第三段, 用作者和民眾對話的形式說明了益州百姓為張方平修建畫像的原因, 在于“意使天下之人, 思之于心, 則存之于目; 存之于目, 故其思之于心也固?!蔽恼孪冉枳髡咦柚乖煜瘢?再由眾人之口道出益州百姓立像的目的。最后再講蘇洵無言以對, 只好同意為張公立畫像。這種欲揚先抑的手法使文章顯得曲折婉轉, 耐人尋味。最后一段, 作者采用四言詩的形式, 歷述張方平的功績,這并不是前三段內容的簡單重復, 而是對前三段內容的概括和集中。文章側重表現四川人民在平息騷亂之后的男耕女織, 和平安樂的景象, 以此來形象地說明張方平治蜀的政績, 這比起那種空泛的議論和說教要更加生動具體, 也更有說服力。
本文藝術上的最大特色, 在于成功地塑造了張方平這樣一位處變不驚, 寬厚愛民的封建官吏形象。作者選取張方平赴蜀治亂這樣一個典型事件, 集中表現張方平臨危不亂、果敢機智、出奇制勝, 終于化險為夷的雄才大略, 并通過對張方平寬厚待人、愛護百姓的品德的歌頌, 揭示了這樣一個深刻的道理: 只有愛護人民, 取信于民, 得到人民的擁護, 使人民安居樂業, 才能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雖然這一主張從根本上講是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的, 但它無疑對保護勞苦民眾的利益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特別是他提出的官逼民反的觀點, 是對封建統治階級對人民殘酷壓迫的有力揭露, 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為了塑造這一形象, 作品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對人物形象進行刻畫。第一段主要是從第三者的角度, 客觀敘述張方平入蜀治蜀的經過, 第二段則從作者的角度深入闡發張方平“為天子牧民”的指導思想, 揭示其寬厚待民的思想根源, 第三段又從老百姓的角度歌頌張方平的治蜀功績及其撫民政策的深入民心。最后一段, 作者又以益州局勢穩定下來以后的和平、安定景象, 從治理“將亂”的結局的角度來反映張方平的政績。這樣的表現手法既使文章搖曳多姿富于變化, 又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對張方平這個人物形象本身, 文章也注意表現人物性格特征的豐富性。朝廷舉薦一節, 主要表現他在朝廷中的威望, 歸屯撤守一節, 主要表現他能謀善斷的雄才大略; 不忍以威劫齊民一段, 是在表現他寬厚待民的品格; 建立奇功, 卻無矜容, 并禁止百姓為他畫像, 則是突出他的謙恭和謹慎。這就使得這一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充實, 也更加生動、感人。
文章熔敘事, 議論, 抒情為一體, 敘事簡潔, 議論委婉, 抒情真摯,有散有韻, 復沓回旋, 筆調富于變化。首段以敘事為主, 簡練峻潔, 詳略得當。二段夾敘夾議, 委婉含蓄, 韻味無窮。四段又以詩的形式重復前三段的內容, 與前三段的散文部分互相照應, 互為補充, 更使文章一唱三嘆,別有一種詠嘆調的韻味。文章寫到謠言四起,邊關告急之時,筆力遒勁,縱厲雄奇,有如雄關險隘;而寫到將亂平定、萬民安樂的景象,則又筆調輕松明快,有如青山秀水,柳綠桃紅。老蘇用筆變化神奇,確非虛譽。宗方域評此文“其文勁悍渾深,有西漢人筆力,詩衍文義,有干有華。”
應當指出的是,蘇洵步入仕途之初曾受過張方平的提攜和資助,張曾將蘇推薦給歐陽修,使蘇洵在已近知天命之年,文章才得到世人的重視,從此聲名大振。因此文中難免對張公溢美稱頌,贊揚備至,對于有著蘇洵這樣經歷的封建文士來說,這是不難理解的,也不必對此過于苛求。
上一篇:《古文·張中丞傳后敘》鑒賞
下一篇:《古文·歸去來兮辭并序》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