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左傳》·呂相絕秦
(成公十三年)
晉侯使呂相絕秦【1】, 曰:“昔逮我獻公及穆公相好【2】,戮力同心, 申之以盟誓, 重之以昏姻【3】。天禍晉國【4】, 文公如齊, 惠公如秦。無祿【5】, 獻公即世【6】,穆公不忘舊德,俾我惠公用能奉祀于晉【7】,又不能成大勛而為韓之師【8】。亦悔于厥心,用集我文公【9】,是穆之成也【10】。
“文公躬擐甲胄【11】跋履山川,逾越險阻,征東之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諸秦【12】,則亦既報舊德矣。鄭人怒君之疆場, 我文公帥諸侯及秦圍鄭【13】。秦大夫不詢于我寡君,擅及鄭盟,諸侯疾之,將致命于秦【14】。文公恐懼,綏靖諸侯【15】,秦師克還無害,則是我大有造于西也【16】。
“無祿, 文公即世, 穆為不吊【17】。蔑死我君【18】,寡我襄公,迭我殽地【19】,奸絕我好,伐我保城,殄滅我費滑【20】,散離我兄弟,撓亂我同盟【21】,傾覆我國家。我襄公未忘君之舊勛, 而懼社稷之隕,是以有

“穆、襄即世,康, 靈即位【25】, 康公我之自出【26】,又欲闕翦我公室,傾覆我社稷, 帥我

“及君之嗣也【35】, 我君景公, 引領(lǐng)西望曰:‘庶撫我乎!’君亦不惠稱盟, 利吾有狄難, 入我河縣【36】,焚我箕,郜【37】,芟夷我農(nóng)功【38】,虔劉我邊陲【39】,我是以有輔氏之聚【40】。
“君亦悔禍之延, 而欲徼福于先君獻、穆【41】,使伯車來命我景公曰【42】:‘吾與女同好棄惡,復(fù)修舊德, 以追念前勛?!允奈淳?,景公即世,我寡君是以有令狐之會【43】。君又不祥, 背棄盟誓。白狄及君同州 【44】, 君之仇讎而我之昏姻也【45】。君來賜命曰:‘吾與女伐狄?!丫桓翌櫥枰?, 畏君之威而受命于使 【46】。君有二心于狄, 曰: ‘晉將伐女?!覒?yīng)且憎,是用告我。楚人惡君之二三其德也, 亦來告我曰:‘秦背令狐之盟而來求盟于我, 昭告昊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曰【47】: 余雖與晉出入【48】, 余唯利是視。不谷惡其無成德, 是用宣之, 以懲不一?!T侯備聞此言, 斯是用痛心疾首, 昵就寡人。寡人帥以聽命, 唯好是求。君若惠顧諸侯, 矜哀寡人, 而賜之盟, 則寡人之愿也, 其承寧諸侯以退, 豈敢徼亂? 君若不施大惠, 寡人不佞【49】, 其不能以諸侯退矣。敢盡布之執(zhí)事, 俾執(zhí)事實圖利之?!?br>
【注釋】
【1】 晉侯: 晉厲公。呂相: 晉大夫魏锜的兒子。
【2】 逮: 自從。獻公: 晉獻公。穆公: 秦穆公。
【3】 重: 又?;瑁?同“婚”。此指晉獻公的女兒為秦穆公夫人。
【4】 天禍晉國: 指驪姬之亂。
【5】 無祿: 無福, 不幸。
【6】 即世: 去世。
【7】 俾: 使。晉惠公是由秦穆公送回晉國即位為國君的。
【8】 韓之師: 指僖公十五年秦伐晉, 戰(zhàn)于韓原, 晉惠公被俘事。
【9】 指秦穆公幫助重耳 (文公) 回國做國君。
【10】 成: 成全。
【11】 躬擐 (huan) 甲胄: 親自穿戴著鎧甲與頭盔。
【12】 胤: 后代。
【13】 參看 《燭之武退秦師》。
【14】 致命于秦: 和秦拚命。說諸侯因秦鄭締盟對秦深惡痛絕, 是晉方夸大之辭。
【15】 綏靖: 安撫。
【16】 造: 成就, 貢獻。西: 指秦, 秦在晉西。
【17】 不吊: 不來吊喪慰問。
【18】蔑死:對死者(晉文公)不禮貌。
【19】迭:突然侵犯。
【20】殄滅:絕滅。費:滑國的都城,在今河南偃師縣附近。滑國都費,故連稱費滑。
【21】撓亂:擾亂。鄭、滑都和晉同姓,又是同盟之國,故稱“兄弟”、“同盟”。
【22】殽之師:魯僖公三十三年,晉敗秦軍于殽。
【23】即楚:親近楚國。此指秦釋放鬥克回楚,同謀伐晉事。
【24】成王隕命:指魯文公元年楚成王被殺之事。
【25】康:秦康公。靈:晉靈公。
【26】秦康公的母親是晉獻公的女兒,秦康公是晉的外甥,所以說“我之自出”。
【27】蟊(mao)、賊:兩種吃莊稼的害蟲。此處是指晉國的公子雍。
【28】令狐:晉地名。在今山西臨猗縣西。令狐之役在文公七年。晉襄公死后,晉國的執(zhí)政大臣趙盾主張立公子雍。這時公子雍在秦國,派了使者去迎接。不料襄公夫人堅持要立原定的太子,趙盾不得已立了晉靈公。秦國還不知道這消息,派了軍隊送公子雍回國,晉出兵迎擊,于是發(fā)生令狐之戰(zhàn)。
【29】悛(quan):改悔。
【30】河曲:晉地名。在今山西永濟縣西南一帶。其地恰值黃河轉(zhuǎn)折之處,故名“河曲”。
【31】涑(su) 川:水名。源出山西絳縣,至永濟縣流入黃河。
【32】王官:晉地名。在今山西聞喜縣南。
【33】羈馬:地名。在今山西永濟縣南。
【34】河曲之戰(zhàn),勝負未分,秦軍連夜撤走。見《左傳》文公十二年。
【35】君:指秦桓公。
【36】有狄難:指魯宣公十五年,晉伐赤狄潞國并把它滅亡一事。河縣:指靠近黃河的縣邑。即下文的箕、郜等地。
【37】箕:今山西蒲縣東北有箕城,即其地。郜:在今山西祁縣西。
【38】芟(shan)夷:鏟除。農(nóng)功:指莊稼。
【39】虔(qan)劉:屠殺。陲:邊疆。
【40】輔氏:地名。在今陜西朝邑縣西北。
【41】獻、穆:晉獻公、秦穆公。
【42】伯車:秦桓公之子。
【43】令狐之會:在魯成公十一年。
【44】白狄:狄族中的一支。同州:與秦同在雍州地區(qū)。
【45】我之昏姻也:白狄和赤狄同屬狄族,而赤狄女季隗是晉文公的一位夫人,所以說是婚姻。
【46】使:指秦使臣。
【47】昊天:上天。秦三公:指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楚三王:指楚成王、楚穆王、楚莊王。
【48】出入:有來往。
【49】不佞:不才。
【賞析】
《左傳》兼有記事與記言,其所記外交辭令,詞采豐贍,向為論家所稱道。《呂相絕秦》就是其中一篇精彩作品。
公元前578年,晉、秦兩國為結(jié)成友好同盟,約定在令狐之地相會,由于秦國沒有誠意,秦桓公不肯過黃河會盟,并且歸國后就背毀了由大夫代簽的盟約,并挑唆北方的狄族和南方的楚國夾攻晉國,在呂相絕秦之后,秦晉兩國爆發(fā)了麻隧之戰(zhàn)。呂相絕交書實際上是一篇討秦

縱觀呂相絕秦書,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說秦恩輕描淡寫,一筆帶過。在秦晉兩國關(guān)系史上,也曾有過友好的時代,正所謂“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公元前655年,晉獻公將女兒伯姬(穆姬)嫁給秦穆公。公元前637年,晉文公重耳逃亡秦國,秦穆公嫁以女兒懷羸。所以后世以男女通婚謂之結(jié)秦晉之好,獻公寵驪姬,殺太子串生,“文公如齊,惠公如秦”。重耳逃亡各國十九年,最后一站是秦國,夷吾先后逃亡梁國和秦國。晉惠公夷吾和晉文公重耳兩兄弟都是在秦國的鼎力相助下才得以回國登上君位的,秦對晉實有再造之恩。呂相卻將此說成是“穆公不忘舊德,俾我惠公能奉祀于晉”,指穆公雖然做了好事,但那只是報答晉國的舊德而已。緊接著又指責秦國“而為韓之師”,好事做得不徹底,所以“不能成大勛”。公元前645年秦晉韓原之戰(zhàn)的原因是晉惠公為得君位曾許秦五座城,回國后卻又食言;公元前643年,晉國發(fā)生饑荒,秦輸粟于晉,輸粟船隊自雍及絳相繼,人稱“泛舟之役”。第二年,秦國發(fā)生饑荒,晉國卻不賣給秦國糧食。韓原之戰(zhàn),晉惠公被俘,交割了原先答應(yīng)的五座城,又以太子為人質(zhì),才回到晉國。作為戰(zhàn)爭雙方來說,實在是晉國理屈,有負秦恩,但在呂相絕交書中,倒好像戰(zhàn)爭的責任在秦國似的。所以下文秦穆公“亦悔厥于心”,支持晉文公順利登上君位。呂相絕秦書中只有這一段涉及了歷史上兩國存在友好關(guān)系,但呂相絕不是為秦歌功頌德來的, 而是為戰(zhàn)爭即將爆發(fā)來遞交絕交書, 所以他把秦國友好行為說成是“不忘舊德”,“悔于厥心”, 可謂深文曲筆, 煞費苦心。
二、說秦罪濃墨重彩, 大肆渲染, 呂相對兩國歷史上的友好關(guān)系輕描淡寫, 但對秦國的“罪咎”卻是不吝筆墨。在絕秦書中, 秦國韓原之戰(zhàn)是第一罪; 公元前630年秦晉共同攻打鄭國, 秦穆公在鄭大夫燭之武的游說下, 和鄭國私下訂盟撤軍回國,是第二罪;公元前627年, 晉文公去世, 秦穆公不來憑吊, 反而侵犯晉國殽地, 滅掉與晉同姓的滑國, 妄圖傾覆晉國, 是第三罪; 公元前626年, 秦國因為殽之戰(zhàn)戰(zhàn)敗, 釋放楚國俘虜鬥克, 約定秦楚合作反對晉國, 幸而上天有靈, 楚太子商臣弒楚成王,秦國的陰謀才沒有得逞, 這是第四罪; 公元前620年, 秦康公即位, 秦帥師送公子雍回國即位, 被晉軍在令狐擊敗, 是第五罪; 公元前615年, 秦軍為令狐之役伐晉, 取晉羈馬, 兩軍戰(zhàn)于河曲, 是第六罪; 秦桓公即位后, 公元前594年, 秦國利用晉國進兵伐赤狄滅潞國的機會, 侵入晉國靠近黃河的州縣, 焚燒晉國的箕、郜兩地, 搶割莊稼、屠殺邊境人民, 秦晉因此有輔氏之戰(zhàn), 這是第七罪。在歷數(shù)了秦國的罪狀之后, 呂相才切入令狐會盟的正題, 聲討秦國背盟的不義。在指斥秦國背盟時, 呂相先用白狄告我, 再用楚人告我, 引告我。是秦反復(fù)無常的罪證。尤其是引楚王所述秦國之語:“爾雖與晉出入, 余唯利是視?!奔缺┞读饲貒娎x的嘴臉, 又刻畫了秦國兩面三刀的作法, 使秦國無所逃其咎。令狐背盟是秦國言而無信、背信棄義、唯利是圖的代表作, 故呂相抓住不放, 大作文章。
三、說晉德重, 夸張矯飾, 有文過飾非之嫌; 指斥秦國時, 諉過于人, 有誣罔不實之辭。呂相絕秦書中說晉文公“躬擐甲胄, 跋履山川, 逾越險阻, 征東之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諸秦, 則亦既報舊德矣”。呂相不惜濃墨重彩描繪的晉文公率領(lǐng)四代帝王的后裔前來秦國朝拜, 是以大恩報小德, 足以顯示晉國的寬厚仁慈, 但此事春秋三傳及諸子之書皆不見記載。
絕秦書中“鄭人怒君之疆場, 我文公帥諸侯及秦圍鄭?!貛熆诉€無害, 則是我有大造于西也”。這一段也頗多疑義。鄭國在晉文公流亡時不予招待, 并且背晉助楚, 所以公元前630年, 晉、秦兩國軍隊圍鄭。說鄭人侵犯秦國的邊境, 只是一種外交辭令, 秦、鄭并不接壤, 中間還隔著晉國。圍鄭也只是晉、秦兩國軍隊, 并沒有文公率諸侯軍隊之事。秦國和鄭國訂盟后, 所謂諸侯憎恨秦國, 準備與秦國拼命, 據(jù)《左傳》僖公三十年記載, 打算進攻秦軍的是晉國將軍狐偃。呂相所說晉國對秦國的大功, 實際上只是晉文公不讓狐偃攻打秦軍, 使秦軍能夠全師而還而已。
在談到兩國發(fā)生的戰(zhàn)爭時, 呂相也處心積慮, 將戰(zhàn)爭的責任全都推到秦國頭上。以殽之戰(zhàn)為例,從“穆為不吊傾覆我國家”,接連列舉了秦國十大罪狀,并且是乘晉國有喪事,突然進兵,簡直是十惡不赦。以一系列排句切責秦國,一氣呵出,銳不可當。這些無非是說明,殽之戰(zhàn),正義在晉國一方。盡管秦國罪大惡極,但“我襄公未忘君之舊勛”,胸懷大度;“而懼社稷之隕”,在無可奈何,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才采取行動;“是以有殽之師”,將戰(zhàn)爭說得何等輕巧。殽之戰(zhàn),晉軍早有埋伏,秦軍全軍覆沒,而此處僅用“有殽之師”一句,將一場爭霸之戰(zhàn),說成是自衛(wèi)行動。雖然兩國關(guān)系惡化了,晉國“猶愿赦罪于穆公”,但“穆公弗聽”,還“即楚謀我”,態(tài)度頑固,堅持敵視反對晉國。幸虧“天誘其衷”,陰謀才未能得逞。經(jīng)呂相這么一說,在殽之戰(zhàn)中損失慘重的秦國,挨了打還成了被告。
在論述秦康公、晉靈公時期兩國關(guān)系惡化時,絕秦書先點明“康公我之自出”,康公母親是晉獻公女兒,本是至親,但他“又欲闕剪我公室”,“搖蕩我邊疆”,簡直是六親不認,實在不像話?!拔沂怯幸粤詈邸保质潜黄炔扇〉男袆???伞翱氮q不悛,入我河曲,伐我涑川、俘我王官、剪我羈馬?!边@等于說,給他改過的機會,他猶不思改悔,反而變本加厲。所以“我是以有河曲之戰(zhàn)”,“東道之不通,是康公絕我好也?!?br>
事實是,晉襄公死后,晉大夫趙盾等因太子夷皋年幼,都主張立公子雍。于是派先蔑、士會等到秦國去迎接公子雍,秦國亦派兵護送??墒菚x襄公的夫人穆羸出來反對,堅持要立太子夷皋。趙盾臨時變卦,改立夷皋,即晉靈公。趙盾派兵拒秦,在令狐把秦兵擊退。后公子雍就客死秦國。本來是晉國前去迎公子雍,卻說成是秦“帥我蟊賊”,有意顛覆晉國,真理都在晉國,責任全在秦國,講理能講到這種地步,呂相的口才實在令人驚嘆。
四、呂相絕秦書雖然有許多片面夸大甚至誣罔不實之辭,但文章寫得跌宕起伏,波瀾層生,言辭謙恭有禮,話語暗藏機鋒,是一篇典型的外交辭令。寫殽之戰(zhàn)時,在“穆為不吊”之后,連用九個“我”字句“蔑死我君,寡我襄公,迭我殽地,奸絕我好,伐我保城,殄滅我費滑,散離我兄弟,撓亂我同盟,傾覆我國家”組成多層排比,將秦國奔師襲遠,危脅晉國安全的道理講得明晰透徹,滴水不漏。
呂相還刻意將晉國打扮成一副熱愛和平的形象。秦桓公即位后,呂相描繪晉國祈望和平的心情時,寫晉景公伸長脖子望著西方,說:“這回也許會安撫我們了吧!”這是一幅多么生動形象的祈求和平的圖景啊!
在談到兩國之間的歷次戰(zhàn)爭時,呂相用“是以有殽之師”,“我是以有令狐之役”,“我是以有河曲之戰(zhàn)”,“我是以有輔氏之聚”,四次戰(zhàn)爭,分別用“之師”、“之役”、“之戰(zhàn)”、“之聚”來表現(xiàn),翻新出奇、句法變幻,讀來絲毫沒有呆板澀滯之病。
因為是絕交書, 呂相在絕秦書的結(jié)尾處處以諸侯要挾秦國。在揭露了秦與白狄和楚國針對晉國的陰謀伎倆之后,“諸侯備聞此言, 斯是用心疾首、昵就寡人?!辈粌H白狄、楚國對秦國不滿, 所有諸侯都同情晉國而痛恨秦國。這等于宣布秦國已陷于孤立, 而晉國則得道多助, 作為盟主, 秦國必須作出讓步, 否則“寡人不佞, 其不能以退諸侯矣”, 雖然話很含蓄, 但內(nèi)涵十分清楚: 天下將要共討之了。呂相的意思是說, 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是晉秦兩國之間的事情了, 而是所有中原諸侯與秦國的事情, 秦以一國逆中原諸國, 從而將秦置于十分不利的境地。
吳曾祺在 《左傳菁華錄》 中說:“呂相之言, 顛倒是非, 于事理全悖。而其詞令之工, 實為罕見。”余誠也說:“只為背盟起見, 因備溯先世之事,竟把秦晉之好, 寫成世仇, 好則歸之已, 惡則歸之人。即有道人之好處,亦略而不詳; 有道人之惡處, 皆因人而起。……至行文之妙, 一波未平,一波隨起, 前后相生, 機神鼓蕩。有頓挫處, 有跌宕處, 有關(guān)鎖處, 有收束處, 有變換處, 長短錯綜, 縱橫排, 無美不備, 應(yīng)是左氏得意之作?!?《古文釋義新編》) 吳、余都是肯定 《呂相絕秦》的藝術(shù)寫作才能, 而同時又指出了文中亦有顛倒是非, 不顧事實之處。秦晉兩國為爭霸一直互相傾軋, 正義并不全在晉方, 但呂相從本國立場出發(fā), 將罪咎全部推給秦國。
呂相這篇絕交書, 歷數(shù)秦穆、康、桓三王和晉獻、惠、文、襄、景五君之事, 上溯源流, 下及當世, 行文縱橫捭闔, 筆力陽剛雄健, 給后世以很大影響。其后秦作《譏楚文》, 即仿效此書。呂相絕秦書開戰(zhàn)國策士游說之辭先河, 也是后世檄文之祖。
上一篇:《古文觀止·魏晉南北朝文·諸葛亮·后出師表》鑒賞
下一篇:《古文·哀江南賦序》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