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庭筠
溪水無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嶺頭便是分頭處,惜別潺湲一夜聲。
這是一首即興詩,是溫庭筠山行過某一分水嶺時作。分水嶺是兩條川流發源此山嶺兩側,各向嶺的一側分流的地方,嶺頭便是二水的分頭。
詩人是多情的,流離四方,但是人情涼薄,反而感到入山三日,隨這一側的溪水同行,相依相伴,像水有依依不舍的深情。詩人把自己的感情移入沿路同行的溪流,寄托以人情難得的惜別之情。佛家說不三宿一地,避免產生感情,而溫庭筠恰是贊美這種三日相依的感情,這也正是詩人感情不同于常人處。
這首詩近于竹枝詞一類民歌。第一句:“溪水無情似有情”,很類似劉禹錫《竹枝詞》:“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的句子。這句總提起下三句的意思,溪水本是無情物,卻像有情的旅伴。為什么這樣呢?則是詩人移情入物。第二句說:“入山三日得同行。”說明入山后到分水嶺,一共三天,都是沿溪而行,由此產生感情,正用的是佛經義。
第三句:“嶺頭便是分頭處”是轉。第四句:“惜別潺湲一夜聲”是收。寫和溪水即將分手,又將從分水嶺另一側,沿另一條川流走了。而特別感到將近源頭分手處,溪水似乎為了惜別一夜潺湲作聲。承第一句說明無情的溪水,似更為有情。而詩人倒是一夜無眠聽水聲。
這首絕句,四句像流水,意思不能割斷,是絕句中的一種格式。這首詩實際上是對世俗人情的諷刺,意境同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正相反,但兩詩都是重友情的,對世俗人情不滿的,而對自然景物褒貶不同,表現的角度不同,卻同樣取得了很高的美感效果。
上一篇:崔國輔《小長干曲》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皇甫松《采蓮子二首(其一)》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