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左傳》·齊桓公伐楚盟屈完
(僖公四年)
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1】。蔡潰,遂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2】:“君處北海【3】,寡人處南海,唯是風(fēng)馬牛不相及也【4】。不虞君之涉吾地也【5】,何故?”管仲對曰【6】:“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7】:‘五侯九伯【8】,女實(shí)征之【9】,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10】: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11】北至于無棣【12】。爾貢包茅不入【13】,王祭不共,無以縮酒【14】,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fù)【15】,寡人是問。”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之不復(fù),君其問諸水濱。”
師進(jìn),次于陘【16】。
夏,楚子使屈完如師【17】。師退, 次于召陵【18】。
齊侯陳諸侯之師, 與屈完乘而觀之。齊侯曰:“豈不谷是為【19】?先君之好是繼。與不谷同好,何如?”對曰:“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20】,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齊侯曰:“以此眾戰(zhàn),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對曰:“君若以德綏諸侯【21】,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22】,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
屈完及諸侯盟。
【注釋】
【1】春:指僖公四年即公元前656年春天。齊侯:齊桓公,春秋五霸之一, 齊屬侯爵, 故文中稱齊侯。當(dāng)時他率領(lǐng)宋、魯、陳、衛(wèi)、鄭、許、曹和齊八國軍隊(duì)侵犯蔡國。蔡: 國名, 姬姓,在今河南汝南、上蔡等地。
【2】 楚子: 楚成王。楚屬子爵, 故稱楚子。這是春秋筆法, 實(shí)際上此時楚已稱王了。
【3】 北海: 齊臨渤海, 古人稱為北海, 又泛指北方, 下句南海泛指南方, 楚境不到南海, 這里只是甚言其遠(yuǎn)。
【4】 風(fēng): 放, 指牝牡相誘。本句譬喻兩國相距甚遠(yuǎn), 一向互不干涉, 即使放牧走失了牛馬, 也到不了對方境土之內(nèi)。又解雌雄相誘叫風(fēng)。
【5】 不虞: 不料。涉: 這里當(dāng)進(jìn)入講。
【6】 管仲: 齊大夫, 姓管, 名夷吾, 字仲。
【7】 召康公: 周成王時太保 (官名), 召公奭(shi)因其封地在召 (今陜西岐山縣),故稱召公。“康”是他的謚號。先君, 后代君臣對本國已故君王的稱呼。太公: 即呂尚, 名望, 齊國始祖。因姓姜, 故又稱姜太公, 或稱太公望。一說字子牙, 故又稱姜子牙。
【8】 五侯: 即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九伯: 九州之長。“五侯九伯”在這里泛指所有的諸侯。
【9】 實(shí): 句中語氣詞, 表示命令或期待。
【10】 履(lu): 本義指鞋子, 文中作踐踏解。意即足跡所踐踏的地方,指齊國可以征伐的范圍。
【11】 海: 指黃海渤海。河: 黃河。穆陵: 地名, 今山東臨朐縣南的穆陵關(guān)。
【12】 無棣: 齊國的北境, 在今山東無棣縣附近。
【13】 包: 束。茅: 菁茅, 楚地特產(chǎn)。
【14】 共: 同“供”。縮酒: 滲酒。祭祀時的儀式之一, 把酒倒在束茅上滲下去, 就像神飲了一樣。又說: 濾酒。祭祀時用以濾去酒中渣滓。
【15】 昭王: 周昭王, 晚年荒于國政, 人民恨他, 傳說當(dāng)他巡行到漢水時, 當(dāng)?shù)厝嗣窆室馀艘恢挥媚z粘的船給他, 行至江心, 船解體, 昭王溺死。
【16】 次: 軍隊(duì)臨時駐扎。陘: 山名, 今河南偃城縣南。
【17】 屈完: 楚大夫。
【18】 召陵: 地名, 在今河南偃城縣東。
【19】 不谷: 不善, 古代諸侯自稱的謙詞。
【20】 徼(jiao): 求。敝邑: 謙稱自己的國家。社: 土神。稷: 谷神。
【21】 綏: 安撫。
【22】 方城: 山名, 在今河南葉縣南。
【賞析】
中國之史始于軒轅之世, 其后有《尚書》《春秋》, 然其書或存殘篇斷簡, 其記事無非微言大義, 不能曲盡其事。到了左丘明氏創(chuàng)為傳體。傳者, 轉(zhuǎn)也。轉(zhuǎn)受往旨, 以授于后, 實(shí)圣文之羽翮, 記籍之冠冕也。其記事諷寓, 褒見一字, 遺逾軒冕; 貶在片言, 誅深斧鉞。由此可見, 《左傳》雖是一部歷史著作, 但它的文學(xué)因素極為豐富。它善于具體地描寫人物的音容笑貌, 并善于對龐雜的歷史資料加以精心剪裁安排, 使之故事化和形象化, 這就使得它在相當(dāng)程度上有了文學(xué)色彩。
《齊桓公伐楚盟屈完》一文, 對人物的描寫十分鮮明生動, 齊桓公、管仲、楚使、屈完, 無不聲形并茂躍然筆間, 故事首尾完整, 有因有果,層次分明。齊侵蔡, 蔡潰, 遂伐楚, 楚出使, 齊師次于陘, 屈完出使, 最后以雙方結(jié)盟終了, 順次連貫, 氣韻不斷。而且在情節(jié)安排上, 疏密相間, 跌宕有致, 格外引人入勝。
其時, 齊楚對峙, 南北爭強(qiáng)。齊國自葵丘之盟以來, 野心膨脹, 爭霸北方富庶之地。而楚在齊鞭長莫及的蠻夷之族也潛滋暗長, 依山傍水。勵精圖治, 也雄據(jù)了一方。當(dāng)時各諸侯國形勢的消長, 一方面取決于天時地利國力弱強(qiáng), 在一定程度上也取決于各國外交的勝算和結(jié)盟的成否, 勝算則外交, 成功則盟結(jié)。是以雞鳴狗盜之徒, 扛鼎擊劍之士四出游說, 以三寸不爛之舌動山河削版圖, 諸侯間的斗爭也日趨激烈和微妙, 暗的明的,強(qiáng)的弱的, 唇槍舌劍, 各呈紛紜, 相持難下。本文寫齊桓公伐楚不成屈完盟諸侯, 正是抓住這一特殊時期人物的獨(dú)特的心理活動和性格變化, 展開鋪敘描寫, 曲盡能事地描繪了齊侯一副恃強(qiáng)凌弱橫蠻無理而又少智寡謀的霸主形象, 管仲的狗仗人勢為虎作倀而節(jié)外生枝之能事以及楚使的隨機(jī)應(yīng)變, 和四角玲瓏而又八面威風(fēng)的無懈可擊的對答, 特別是屈完的話, 不卑不亢, 委婉中帶有強(qiáng)硬, 以如簧之舌流水之智迫使齊侯就范, 讀來令人拍案稱絕。
本文是記敘文, 但作者以其高超的技巧使一系列的情節(jié)故事化。這篇文章的內(nèi)容是寫在齊伐楚的過程中,桓公“大意失荊州”矯揉取辱和屈完不辱使命以及諸侯訂盟的經(jīng)過。但它并不是平鋪直敘地簡單記載一下事情的經(jīng)過, 更不是通過作者之口三言兩語地發(fā)表什么議論, 而是一筆一劃地來精雕細(xì)琢人物的言談、舉止、語氣, 并通過人物的某些富有特征的言談活動和典型場面的烘托描寫, 構(gòu)成一系列生動的情節(jié), 使一次歷史事件的經(jīng)過, 有聲有色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 令人如目睹其事, 身臨其境。如文章開始, 先寫四年春齊師滅蔡繼之侵楚, 楚子出使以如流對答責(zé)問齊桓、管仲的挑釁肇事, 從春到夏, 寒暑易節(jié), 一直寫到屈完及齊侯乘而觀之終及結(jié)盟。其中有管仲和屈完侃侃瀝瀝聲情并茂的言辭, 以及雙方相互詰難時雄辯的口才,機(jī)變的頭腦,犀利的辭鋒。文章正是通過這樣一系列具體而又緊湊相銜的情節(jié)描寫,構(gòu)成一篇有首有尾,引人入勝的故事。
在具體的描寫中,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具體的矛盾沖突中,來立體化地表現(xiàn)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的各個側(cè)面和層次。例如,文中寫管仲的善于造事生非,怎樣從雞蛋中找骨頭就是通過他的具體言談來表現(xiàn)的。管仲要為齊國的侵略行為找借口,上溯百年拉上祖宗幾代的遠(yuǎn)親關(guān)系,說今天的征伐行動全是先王遺留下來的權(quán)力和責(zé)任,說得冠冕堂皇,娓娓動聽。“王侯九伯,女實(shí)征之,以夾輔周室”,事實(shí)又是怎樣呢?恰好相反,齊侯此時正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接下來又不憚其煩地列舉了具體的范圍以加強(qiáng)語氣的可信度和言之鑿鑿。退一步想,假如說這是先公遺命,那么楚方肯定會問,為何以往不這樣做而今則一反常態(tài),不惜跋山涉水挾王擁兵而來呢?管仲不待對方回答就又列舉了對方的幾樁罪狀。一是包茅不入,二是昭王南征而不復(fù)。包茅不入,事情小之又小,不足以成為大動干戈、興師問罪的緣由。而昭王南征不復(fù),更是一樁無處稽查,難以尋津的無頭謎案,而管仲卻振振有詞毫不赧顏地說出來。這樣就把管仲作為游說之士和謀略家的內(nèi)心的奸險狡詐以及一副恃強(qiáng)凌弱的嘴臉如雕如鏤地刻畫出來。作者描寫楚國使者在當(dāng)時齊強(qiáng)楚弱的情形下的肩負(fù)的使命和不屈,采用移情換景之法,寫來別有洞天。楚國使者一方面不能憑逞匹夫之勇和一時之憤而觸怒于齊,另一方面又不能有負(fù)使命,使齊輕看了楚,是以言語謹(jǐn)慎委婉,寓譏諷于平和,藉反擊的辭鋒于有意無意之中。言語溫和,態(tài)度雍容,機(jī)智百出,讀來饒富趣味。以南海、北海喻齊、楚相去之遠(yuǎn),以風(fēng)馬牛相誘而不相及比喻兩國互不關(guān)涉。實(shí)際上也就暗地里指責(zé)了齊國的侵略行為。其中“不虞”“何故”等句語氣平和而強(qiáng)烈,實(shí)有很強(qiáng)的針對性。作者對齊侯的強(qiáng)橫自負(fù)和屈完的機(jī)警更有精彩淋漓的描畫。齊侯把軍隊(duì)一字兒擺列開來,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顯示自己力量的強(qiáng)大,二是為了給楚國和楚使造成心理上的壓力,使之望而生畏,不戰(zhàn)而降,可謂用心幽遠(yuǎn)深長了。齊侯的一番話“豈不谷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谷同好,何如?”寥寥數(shù)語,就把齊侯對楚國覬覦已久、垂誕欲滴的讒態(tài),以及奸狡,表里不一的偽君子心態(tài)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而此時的屈完并沒有被齊侯召集的百萬諸侯之師嚇得癱了手腳而心慌意亂無言以對,而是鎮(zhèn)靜自若,胸有成竹地沉著應(yīng)戰(zhàn)。聽完齊侯這番假惺惺的話,屈完既不急于揭穿齊桓公的險惡居心,更沒有怒火中燒、目眥盡裂,逞一時之血?dú)猓切市氏嘞А⒗暇毝t虛地回答:“承蒙您的關(guān)照,收容我們的君國,這正是我們所愿意的呢!”齊侯聽了正中下懷,更加飄飄欲仙起來,一時間終于按捺不住夸傲之心,對敵應(yīng)有的警惕消化殆盡,大言不慚地自吹自擂起來,“以此眾戰(zhàn),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儼然以老子天下第一的姿態(tài)自居。而屈完見時機(jī)已到, 于是一語破的, 不急不緩、不卑不亢地給以回?fù)簦?曉之以理, 析之佐據(jù), 軟中帶硬, 圓中有方。“雖眾, 無所用之!”簡單明了的一句話就把齊侯自詡為天下第一的大夢戮穿了。這樣, 齊侯的外強(qiáng)中干, 虛妄好勝和屈完的外圓內(nèi)方機(jī)警沉著的性格都推到了高潮, 令人讀了如沐春風(fēng), 稱快不迭。
其次是本文很注意敘事的詳略, 詳則點(diǎn)滴備述, 洋洋可觀, 略則微言大義, 寥寥數(shù)語。如前面“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 蔡潰, 遂伐楚。”片言只語就把楚齊面臨的情況交代清楚。全篇繁略相間, 而詳寫的地方尤多, 這是本文的成功之處。
本篇是記敘外交使事, 所以很多外交上的辭令也很值得學(xué)習(xí)研究。如楚使把齊侯的侵犯楚境說成“涉吾地”,齊侯自稱為“不谷”, 屈完稱楚子為“寡君”等都是典型的外交辭令, 可資借鏡。
上一篇:《古文觀止·林紓·黜驕》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魏晉南北朝文·庾信·《哀江南賦》序》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