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黃宗羲·過云木冰記
歲在壬午【1】,余與晦木【2】、澤望【3】入四明。自雪竇返至過云,霧、靄、淟、濁蒸滿山谷。云亂不飛,瀑危弗落,遐路窈然【4】。夜行撤燭,霧露沾衣,嵐【5】寒折骨,相視褫氣【6】,呼嗟咽續。
忽爾, 冥霽地表, 云斂天末, 萬物改觀, 浩然【7】目奪。小草珠圓,長條玉潔,瓏松插于幽篁,纓絡纏于蘿闕。琮俯仰,金奏石搏,雖一葉一莖之微,亦莫不冰纏而霧潔。
余愕眙【8】而嘆曰:“此非所謂木冰乎?《春秋》 書之, 《五行》 志之, 奈何當吾地而有此異也?”言未卒, 有居僧笑于傍曰:“是奚【9】足異? 山中苦寒, 才入冬月, 風起云落, 即凍【10】飄山, 以故霜雪常積也。蓋其地當萬山之中, 囂塵沸響, 扃鐍【11】人間,村煙佛照, 無殊陰火之潛。故為愆陽之所不入。去平原一萬八千丈, 剛風疾輪, 侵鑠心骨,南箕哆口, 飛廉【12】弭節, 土囊【13】大隧, 所在而是, 故為勃郁煩冤之所不散。溪回壑轉, 蛟螭蠖蟄, 山鬼窈窕, 腥風之沖動, 震瀑之敲嗑, 天呵地吼, 陰崖沍穴, 聚雹堆冰,故為玄冥之所長。駕群峰灌頂, 北斗墮脅, 藜蓬臭蔚, 雖焦原竭澤, 巫吁魃舞, 常如夜行秋爽, 故為曜靈【14】之所割匿。且其怪松人楓, 礬石罔草, 碎碑埋磚, 枯胔碧骨【15】,皆足以興吐云雨, 而“仙宮神治”、“山岳炳靈,”高僧懸記。冶鳥木客, 窅崪幽深其氣皆斂而不揚, 故恒寒而無燠【16】。”
余乃喟然曰:“嗟乎! 同一寒暑, 有不聽命于造化【17】之地; 同一過忒 【18】, 有無關系于吉兇之占;居其間者, 亦豈無凌峰掘藥, 言高畸行, 無與于人世治亂之數者乎?”余方齟齬 【19】世度, 將欲過而問之。
【注釋】
【1】 壬午: 明宗禎十五年。
【2】 晦木: 宗羲弟, 名宗炎, 世稱立奚先生。
【3】 澤望: 宗羲弟, 名宗曾, 號縮齋, 學者稱石田先生。
【4】 窈然: 幽深, 深遠的樣子。
【5】 嵐: 山里的霧氣。
【6】 褫氣: 奪去精氣。
【7】 浩然: 廣闊、遠大的樣子。
【8】愕眙: 吃驚地看著。
【9】 奚: 疑問代詞。什么, 哪里。
【10】凍: 澤,冰的樣子。
【11】扃鐍:原指箱篋前鎖著的地方,在這兒是指與人間隔絕。
【12】飛廉:指風伯。
【13】土囊:大的洞穴。
【14】曜靈:太陽。
【15】胔(zi):肉還沒有爛盡的骨殖。
【16】燠:溫暖,熱。
【17】造化: 自然界的創造者,也指自然。
【18】過忒:變更。
【19】齟齬:格格不入的意思。
【賞析】
《過云木冰記》是黃宗羲寫的一篇散文。古代散文就內容而言,可分為史傳文、說理文、雜記文、應用文等。嚴格地說、這篇古代散文是屬雜記文,而雜記文通常是指歷史散文以外的記敘文。這種文體突出特點是記事,在敘事之外,往往夾有議論,描寫或抒情,是古人常用的一種文體。
這篇散文的開頭頗像六朝人的手筆,古奧簡練,開門見山。一句話交代了看“過云”的時間、地點和同行人,接著非常自然地寫到了眼前所看到的景象。“過云”在陸龜蒙《四明山詩序》中曾有描述:“山中有云不絕者二十里,民皆家云之南北,每相徙,謂之‘過云’。”在黃宗羲的筆下,對云的描寫雖用墨不多,但景物寫得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由于云氣有清有濁,所以能夠明顯地看出云的層次,霧、靄、淟、濁上下非常分明,而且云漸漸向上蒸騰,充滿了整個的山谷。但是云向上升騰的速度十分緩慢,看上去云霧紛紛亂亂,但是并沒有飛散開來,好像停在那里一樣。在更遠的地方,瀑布倒掛在險峻的山峰之巔,由于被云霧遮擋,好像停止了下落。蜿蜒曲折的山路向遠處延伸,幾乎看不到盡頭,山路時隱時現,真像一幅水墨山水畫!黃氏三兄弟行走其間,一路之上眼前的景色吸引了他們,不知不覺霧氣和露水已經打濕了衣裳,這時才頓覺寒氣刺骨。兄弟三人面面相覷,都倒吸了一口涼氣。可見寒氣之烈、行路之難!
接著寫木冰。“‘木冰’,謂云著樹木即凝成冰也。”從“忽爾”開始,作者筆鋒一轉,在讀者面前又展現出另一幅圖畫,和前景“過云”截然不同。大地無限廣闊,萬物光彩照人。尤其是“小草”數句描畫盡致,不涉雕琢,幾個恰切的比喻,把“木冰”之景描述得形像、逼真。小草上凝聚的冰珠像珍珠那樣圓;樹上長長的枝條上結的冰像白玉一樣晶瑩、剔透;像玉刻的瓏松插在幽深的竹叢里;又象千萬條纓絡下墜纏繞在藤蘿的縫隙之間,真是美麗之極。如果說這前幾句是寫靜景的話, 那么后幾句就是寫動景了。黃氏三兄弟簡直進入了“木冰”的世界, 抬頭或低頭碰撞了結冰的樹木的枝條都會發出琮琮金奏石搏般的聲響, 那聲音簡直象音樂那樣美妙、動聽。即使是最微小的一葉、一莖都被薄薄的冰所纏繞, 遠近一片潔白, 真是個銀色的世界。
面對這一切, 作者非常驚訝而且贊嘆不已。以前只是從前人書中的描寫, 了解到“木冰”的情景, 沒想到眼前的景象竟如此奇特。這時住在本地的一位和尚笑著在旁邊搭話說:“這哪里夠得上奇特呢?”言下之意, 還有比這景象更奇特的呢。這種借僧人作問答的寫法, 也是漢制體裁中常見的。接著就以僧人之語道出了山里的奇特景象, 并推其由來。這一部分說理精透, 如讀天文、五行等志。由于山里寒冷, 冰霜、積雪不易溶化; 由于此地被群山環抱, 幾乎與外世隔絕, 所以外界的風吹不進去; 相反, 由于谷內地勢的高低不同: 高的離地面一萬八千丈, 低的有許多洞穴或隧道, 溫差也大, 因而產生氣流的移動, 形成了風。而且風長時間在山谷內回旋也不散去。有時風勢平緩, 絕無聲響; 有時狂風怒吼, 如虎嘯龍吟。而靠山南邊閉塞的洞穴周圍卻聚集了許多冰雹, 堆積了許多的冰。因為這里寒冬的時間長, 冰雪覆蓋著山頂, 終年積雪不化, 再加上山高, 從遠處望去雪峰好象墮處北斗星的兩側, 那樣雄偉、高大。山就成了自然的分界線。由于太陽分割的緣故, 山外雖然干旱少雨, 而山內卻感到十分涼爽。況且那些寒氣都收斂著不散發, 所以總是那么寒冷而不炎熱。當地的百姓就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之中, 只有冷而沒有熱。這分明不只是在寫地, 也是在寫世, 寫世道的冷酷。所以這些描寫, 不能看作是與“記”無關的筆墨。恰恰相反, 作者正是借著景物描寫來表達自己的看法, 抒發對社會黑暗的不平之鳴。在描寫過程中, 突出了“寒”“陰”兩個字, 分段進行描寫, 既不顯堆砌, 也不顯重復, 自然是作者的筆力勝人一籌之處。
作者借僧人之口詳細地描寫了奇境之后, 推之“有奇境必有奇人”。散文結尾處, 作者直抒胸臆, 發出感慨:“同是一樣的嚴寒、酷暑, 就有不聽命于自然的地方; 同樣是變更, 就有和占卜吉兇沒有關系的; 住在這里的人, 難道就沒有登上高高的山峰去挖藥、大聲地說著話、走在崎嶇不平山路上的人嗎? 就沒有能參與人世間治亂的人嗎?”作者的用意十分明顯, 這兩個反問并不用回答, 實際上已經表達了肯定的意思。第一個反問句是說當地就有敢大聲說笑走在崎嶇的山路, 登上高高的山峰去挖藥的人, 這些人明知登山采藥有險, 偏向高處攀登, 這是何等不平凡的人! 第二個反問句是說這里有能參與政治, 并能為人世間治亂而出主意、想辦法的人, 他們也絕非一般人所能比并。但是, 客觀現實往往容不得這樣的人, 這樣的人與現實也格格不入, 就這一點而言, 與作者是何等相似。文章最后一語道破,畫龍點睛:“余方齟齬世度。”說的是作者和當時的世道以及那些法令制度就格格不入。在《明夷待訪錄·原臣》中,他批評了封建之法為一家之法,非天下之法,即“非法之法”。并提出“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萬民是“主”,君是“客”。在這里作者終于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人,所以很想前去拜訪并和他們交談。作者的這種政治觀點是和他一貫的政治立場和哲學思想分不開的。在政治上,他猛烈抨擊君主專制制度,認為君主的利益和百姓的利益是對立的,肯定了百姓應有自利之權,認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在哲學思想上,他努力擺脫王學的束縛,具有鮮明的唯物主義傾向。如果說真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人,如果說真有參與政治并能為人間治亂出謀劃策的人,那么,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黃宗羲自己。結尾點到為止,沒有拖泥帶水之感,文章戛然而止,意蘊悠遠,耐人品味。
上一篇:《古文·辨害》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賈誼·過秦論》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