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元好問·湘夫人詠》原文賞析
木蘭芙蓉滿芳洲,白云飛來北渚游。千秋萬歲帝鄉遠,云來云去空悠悠。秋月秋風沅江渡,波上寒煙引輕素。九嶷山高猿夜啼,竹枝無聲墮殘露。
中國古典詩歌的意象經營中,有一種重要的方法是“意象并列”,它大致相當于現代電影中并列式蒙太奇鏡頭。詩人們把幾個可以單獨存在的藝術圖景并列在一起,通過詩的主題將其組合成一個有機的藝術整體,不加議論,不作外加的說明,而讓讀者去領略意象之內的意蘊。李白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靜夜思》),柳宗元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江雪》),就是如此。名冠金、元的詩人元好問的《湘夫人詠》,也是運用意象并列的技巧而結撰成章。
自屈原《九歌·湘夫人》之后,歷代不知有多少詩人抒寫過湘夫人這一遠古的瑰奇幽怨的傳說。然而,元好問寫來卻深得屈子的遺意,而又煥發出新的光彩。屈原的《湘夫人》共四十句,元好問采用的是七言古詩的形式,只有八句。八句詩,四個飛動的鏡頭,四組并列的意象,意象之間有著大幅度的飛躍,留下了大片空白,讓讀者去聯想和想象。
第一個鏡頭: 以寫空間的芳洲為主,兼寫時間。芳洲北渚,白云飛來,這里所說的“白云”一語雙關,既是天上的云彩,也是屈原詩中所描繪的 “帝子降兮北渚” (洞庭湖北岸的小洲) 的湘夫人,而木蘭和芙蓉,則為人物烘染了一個奇芳異秀的環境。
第二個鏡頭: 以寫時間為主,兼寫空間。“千秋萬歲”,說明過去的時光年代久遠,已飛逝了不知多少歲月,未來的日子也不見盡頭,追隨舜帝而南來的娥皇女英 (湘夫人),與舜帝死生契闊,會合無緣,就像千年萬載空悠悠的白云而已。
第三個鏡頭: 時空夾寫。“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無波”; “沅有芷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元好問該是從 《湘君》與 《湘夫人》受到啟示吧。他寫秋風搖落,秋月凄清,秋夜的沅江上呈現出一派迷離悵惘的氛圍。
第四個鏡頭: 以寫九嶷山景為主,兼寫時間。九嶷山上不僅夜深時分有悲切的猿啼,而且枝上也有湘夫人的淚痕。“蒼梧山崩湘水絕,竹上之淚乃可滅!”(李白),全詩像一闋悲愴幽怨的四重奏,在這里留下的是此恨綿綿無絕期的余音。
意象并列,是突出典型場景的描繪而省略事物發展過程敘述的結果。《湘夫人詠》就是這樣通過四組意象的并列組接,再現了這個芬芳悱惻的古代神話傳說,它贊頌了堅貞不渝的愛情,表白了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不同的讀者可以聯想到各不相同的內容。它不加評議而意在象外,比那種拘泥的實事實寫的詩高明得多。
上一篇:古詩《楊載·湖上》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王曇·焦山夜泊》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