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呂·四塊玉 馬嵬坡
馬致遠
睡海棠,春將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患,不因這玉環,引起那祿山,怎知蜀道難?
這是一首以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歷史故事為題材的詠史小令。歷代文人寫下了大量有關唐明皇和楊貴妃的詩文,白居易的《長恨歌》即其中的著名作品。雖然白居易對李、楊荒淫奢侈的生活有所揭露,對其造成的惡果也有所指責,但對李、楊之間的感情又寫得十分真摯深沉。馬致遠的《馬嵬坡》卻觀點鮮明,立論更穩,他把誤國的責任全部歸給楊貴妃和唐明皇,把批判的矛頭直接指向他們兩人。“馬嵬坡”,在陜西興平西,是楊貴妃自縊的地方。
“睡海棠,春將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寫楊貴妃的美貌及唐明皇對她的寵愛。“睡海棠”,比喻貴妃的美。《太真外傳》曰:“上皇登沉香亭,詔太真妃子。妃子時卯醉未醒,命力士從侍兒撫掖而至。妃醉顏殘妝,鬢亂釵橫,不能再拜。上皇笑曰:‘豈是妃子醉,真海棠睡未足耳。’”后來人們就用海棠春睡比喻貴妃。“恨不得明皇掌中看”,極寫明皇對貴妃之愛,“恨不得”三字,刻畫出明皇重色的心理狀態。
“霓裳便是中原患,不因這玉環,引起那祿山,怎知蜀道難?”這四句是說安祿山愛慕楊貴妃,因此起而叛亂,造成中原的禍患;倘若不是由于楊玉環引起安祿山造反,那就不會發生安史之亂這場全國性的大災難,唐玄宗也不必經蜀道去避難了。“霓裳”,指霓裳羽衣曲,代指楊貴妃。這里,作者表面把造成禍亂的責任歸給楊貴妃,但是實質上還是指向唐朝統治階級的。貴妃所以得寵,罪責在“漢皇重色思傾國”,“恨不得明皇掌中看”。統治者荒淫無恥,禍國殃民,一個受寵愛的女子是不能承擔全部責任的。詩人寫此曲的目的,是要統治者引起警惕,防微杜漸,不要因貪色而毀了江山。
這首小令,可分為兩部分。前三句寫楊貴妃,極寫其嬌艷美貌、容姿動人,富于魅力,是為了反襯唐明皇的貪色。后四句是議論,從楊貴妃到安祿山、到唐明皇,批判的鋒芒指向最高統治集團。作者把前后兩部分有機地相結合,描寫生動,議論警策,主題鮮明。全曲僅36字,即把安史之亂、李楊關系生動形象反映出來,一氣呵成,揮灑自如。
上一篇:南呂·四塊玉閨情(三首)·曾瑞|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
下一篇:南呂·玉交枝閑適四首(其四)·喬吉|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