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韓愈·爭臣論
或問諫議大夫陽城于愈【2】:可以為有道之士乎哉?學廣而聞多,不求聞于人也。行古人之道,居于晉之鄙【3】;晉之鄙人,薰其德而善良者幾千人。大臣聞而薦之,天子以為諫議大夫【4】。人皆以為華,陽子不色喜。居于位五年矣,視其德如在野,彼豈以富貴移易其心哉!
愈應之曰:是《易》所謂“恒其德貞,而夫子兇”者也【5】,惡得為有道之士乎哉?在《易》,《蠱》之上九云:“不事王侯,高尚其事【6】”。《蹇》之六二則曰:“王臣蹇蹇, 匪躬之故【7】。”夫不以所居之時不一,而所蹈之德不同也,若《蠱》之上九,居無用之地, 而致匪躬之節, 以《蹇》之六二,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則冒進之患生,曠官之刺興【8】,志不可則,而尤不終無也【9】。今陽子在位,不為不久矣;聞天下之得失,不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為不加矣。而未嘗一言及于政,視政之得失,若越人視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問其官,則曰“諫議也”;問其祿,則曰“下大夫之秩【10】也”;問其政,則曰“我不知也”。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且吾聞之:“有官守者,不得其職則去;有言責者,不得其言則去。”今陽子以為得其言言乎哉?得其言而不言,與不得其言而不去,無一可者也。陽子將為祿仕乎?古之人有云:“仕不為貧,而有時乎為貧。”謂祿仕者也。宜乎辭尊而居卑,辭富而居貧,若抱關擊柝者可也【11】。蓋孔子嘗為委吏矣,嘗為乘田矣【12】,亦不敢曠其職, 必曰:“會計當而已矣”, 必曰“牛羊遂而已矣” 【13】。若陽子之秩祿, 不為卑且貧, 章章明矣【14】, 而如此其可乎哉?
或曰: 否, 非若此也。夫陽子惡訕上者【15】, 惡為人臣而招其君之過, 而以為名者。故雖諫且議, 使人不得而知焉。《書》曰【16】:“爾有嘉謨嘉猷【17】,則入告爾后于內【18】, 爾乃順之于外, 曰:‘斯謨斯猷, 惟我后之德。’”夫陽子之用心, 亦若此者。
愈應之曰, 若陽子之用心如此, 滋所謂惑者矣。入則諫其君, 出不使人知者, 大臣宰相者之事, 非陽子之所宜行也。夫陽子, 本以布衣隱于蓬蒿之下, 主上嘉其行誼【19】, 擢在此位, 官以諫為名, 誠宜有以奉其職, 使四方后代, 知朝廷有直言骨鯁之臣【20】,天子有不僭賞, 從諫如流之美【21】。庶巖穴之士聞而慕之, 束帶結發, 愿進于闕下而伸其辭說, 致吾君于堯舜, 熙鴻號于無窮也【22】。若《書》所謂, 則大臣宰相之事, 非陽子之所宜行也。且陽子之心, 將使君人者惡聞其過乎【23】?是啟之也【24】。
或曰: 陽子之不求聞而人聞之, 不求用而君用之, 不得已而起, 守其道而不變, 何子過之深也?
愈曰: 自古圣人賢士, 皆非有求于聞用也。閔其時之不平, 人之不乂【25】, 得其道, 不敢獨善其身,而必以兼濟天下也。孜孜矻矻【26】, 死而后已。故禹過家門不入, 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27】。彼二圣一賢者, 豈不知自安佚之為樂哉?誠畏天命而悲人窮也。夫天授人以賢圣才能, 豈使自有余而已? 誠欲以補其不足者也。耳目之于身也, 耳司聞而目司見; 聽其是非, 視其險易, 然后身得安焉。圣賢者, 時人之耳目也; 時人者, 圣賢之身也。且陽子之不賢, 則將役于賢以奉其上矣;若果賢,則固畏天命而閔人窮也,惡得以自暇逸乎哉?
或曰:吾聞“君子不欲加諸人”, 而“惡訐以為直者”【28】。若吾子之論,直則直矣,無乃傷于德而費于辭乎?好盡言以招人過, 國武子之所以見殺于齊也【29】,吾子其亦聞乎?
愈曰:君子居其位,則思死其官;未得位,則思修其辭以明其道。我將以明道也,非以為直而加人也。且國武子不能得善人,而好盡言于亂國,是以見殺。傳曰【30】:“惟善人能受盡言。”謂其聞而能改之也。子告我曰:“陽子可以為有道之士也”,今雖不能及已, 陽子將不得為善人乎哉?
【注釋】
【1】爭,通諍,直言規諫。
【2】陽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人。中進士后,隱居中條山,唐德宗時擢為諫議大夫。
【3】晉:山西。鄙:邊遠的地方。
【4】諫議大夫:官名,職掌侍從規諫。
【5】易:指《周易》。《周易》恒卦六五:“恒其德,貞,婦人吉,夫子兇。”意即婦人柔順從人,操守專一,所以吉;男子要裁斷大事,不從他人,所以兇。
【6】《周易》蠱卦上九原文,意即不奉事王侯之時,要清高自尊,保持節操。
【7】《周易》蹇六二原文,意即臣子在王室危難時要忠誠,不顧自身。蹇蹇:音jianjian,忠誠。匪:通非。
【8】冒進:冒然求進,此指鉆營利祿。曠官:曠廢職守。刺:指責。
【9】則:效法。尤:過錯。
【10】下大夫:官名。秩:品級。
【11】抱關:守門小卒。擊柝:擊木巡夜的士卒。
【12】委吏:古代負責倉庫保管、會計事務的小官。乘田:古代管理牧場、飼養牲畜的小吏。
【13】 當: 適合, 恰當。遂: 順利。
【14】 章章: 顯著。
【15】 訕: 毀謗。
【16】 《書》: 指 《尚書》。
【17】 謨, 猷: 都是謀劃的意思。
【18】 爾: 你。后: 君主。
【19】 行誼: 品行道義。誼, 同義。
【20】 骨鯁: 比喻正直。
【21】 僭: 過分。
【22】 熙: 昌明, 光大。鴻號: 大名。
【23】 君: 統治, 主宰。
【24】 啟: 啟發, 引導。
【25】 乂 (yi): 治理, 安定。
【26】 孜孜: 勤勉。矻矻:(ku): 勞累。
【27】 突: 煙囪。黔: 黑色。
【28】 訐: 發人陰私。
【29】 國武子: 春秋時齊卿, 柯陵之會, 單襄公見他好盡言, 說:“立于淫亂之國而好盡言, 以招人過, 怨之本也。”后來國武子果然被殺。
【30】 傳: 指《國語》。
【賞析】
唐德宗時, 陽城任諫議大夫, 開頭幾年中, 陽城只是在家中與家人及賓客日夜飲酒, 雖然熟知朝政得失, 卻不肯進一言。韓愈就寫了這篇文章來規勸, 希望陽城忠于職守, 不要無所事事。
韓愈是唐代的文學大家。他的文章, 千姿百態, 風格多樣, 有的如長江大河, 雄奇奔放, 有的又曲折變化, 別具一格。此篇文章屬后一類。四問四答, 截然分開, 而問答之間, 又緊密銜接, 互相照應。陽城算是有道之士嗎? 文章開端劈頭一問, 開了以下數問的先聲, 奠定了文章的基本格調。接著作者采用了欲擒先縱的手法, 借問者之口, 告訴讀者, 陽城博學多聞, 品行高尚。史書記載陽城隱居中條山時, 謙恭簡素, 遇人長幼如一, 遠近的人都求學于他。官至諫議大夫后, 不見驕色, 依然如故。象陽城這樣的人, 應當算是“有道之士”了。作者在應答時卻筆鋒一轉, 引經據典, 以先圣為例, 指出, 不論官居何職, 都要忠于職守, 如果玩忽職守,不能盡職盡責, 就應當辭官離去。象孔子那樣的圣人, 對自己的職內之事, 都要認真辦理, 不敢馬虎。陽城官高位久, 俸祿優厚, 熟知朝政得失, 卻不憂不喜, 不進一言。作為執掌規諫的諫議大夫, 這樣做怎么能行呢?
照此說來,陽城的作法是說不過去的,但文章又波瀾疊起,借問生議.陽城并非不忠于職守,只是不愿以規諫君主之過來為自己博得美名.他還是盡職盡責的,只是方式不同。既反駁了對陽城的責備,為他作了辯解,又把議論引向了新的層次.問者駁辯巧妙,答者則借題發揮,另辟出一角議論天地。入內規諫君主,不使外人知道,那是大臣宰相的事。陽城身為諫議大夫,就要敢于直面諫說,使朝野后世知道朝廷有忠直敢言的下臣,有不濫賞賜,從諫如流的天子,從而使四方野處之人都敢于入朝進言,使天子有堯舜一樣的美名.所以,陽城即使這樣做,也是不盡職的.
看來陽城的不稱職是沒有疑問了,但問者并非無話可說.他在職守上無話可說了,卻從人的品行上生出一番感慨,雖然是退了一步,仍繼續為陽城辯解。陽城潔身自好,不求顯達,不得已而出來做官,操守如故,象他這樣的人,怎么能過分責備呢? 陽城做官不算稱職,但他的品行還是值得稱贊的,問者百般辯說,持之有故,答者則層層批駁,言之成理,從而開拓了議論的廣度和深度.自古圣人賢士,并非都追求聞名見用,而是因為天下的不太平,人們的不得安定,所以才勤勉勞累,死而后已.文章列舉了幾個先人的故事,夏禹的“過家門不入”,孔子的“席不暇曖”,墨子灶上的煙突沒燒黑就又啟程了,他們為了天下民眾的疾苦,為了宣揚自家的主張,四處奔走,不辭勞苦,從來不貪求自身的安逸。圣賢之人,不僅自身圣德賢能有余,還要補充別人的不足呢.如果陽城是個賢者,就應當同情民眾的疾苦,怎么能只圖自己清閑安樂呢?
文章寫到這里,已經三問三答。問答之間,斷而又聯,時開時合,忽縱忽擒,駁辯交叉.從職守說到品行,從古人說到今人,直逼得陽城無處逃避,望文生嘆.對陽城話已說盡,理亦闡明,不能再緊追不舍了。作者此時卻把攻擊矛頭轉向了自己,文章的第四問實際上是作者借人之口自問。君子不加罪于人,厭惡揭發別人短處以博得正直的名聲.若按你說的,“直則直矣”,難免有傷于德行而且浪費言辭。從前國武子被殺,就是因為喜好直言不諱地指摘別人的過失,你大概也聽說過吧?此一問,表明作者對自己的直言不諱不是沒有顧忌,說不定會面臨很嚴峻的境遇.這樣既在文章近收筆時又推出了一層漣波,也為下文自己的最后表白作了引線,君子居其位就要殉其職,不得其位,就要用言辭闡明圣賢之道。我要做的是闡明圣賢之道,并非為了博得正直名聲而加罪于人。古語說,善人能夠接受毫無忌諱的話,是說他聽了規勸能夠改正自己的過失.陽城現在雖然不能算是有道之士,但他就不能成為一個善人嗎?文章的開頭就已問出,陽城算不算有道之士,又接二連三地發表了一洋洋灑灑的議論,給人的感覺陽城距有道之士還差得很遠.結尾時卻緊處放寬,網開一面,認為陽城還是能夠成為善人的。表明作者并非惡意譏諷, 也并非自求美名, 而是出于善意, 希冀對方, 同時也令聽者心平氣和, 樂從規勸。面面俱到,首尾呼應。作者闡明了道理, 表白了心跡, 聽者聞而三思, 慎而后行, 讀者也得到了有益的啟迪。
在這篇文章中, 充分表現了作者的大家氣度與風范。知識的淵博, 說理的透徹, 結構的獨特, 剪裁的精巧, 以及恰當地引用古言古事, 語言變化豐富, 淋漓盡致地闡發了作者的思想意圖。陽城在做官的最后幾年里,痛斥奸臣裴延齡誣逐陸贄等人的罪行, 極力阻止裴延齡為宰相。他因此獲罪貶官, 最終因為待民寬厚, 賦稅不能如額上繳, 受到上官責難, 棄官而去。后人認為, 韓愈的這篇文章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上一篇:《古文·書洛陽名園記后》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張溥·五人墓碑記》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