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韓愈·諱辯①
愈與李賀書②,勸賀舉進(jìn)士。賀舉進(jìn)士有名,與賀爭名者毀之,曰: “賀父名晉肅,賀不舉進(jìn)士為是,勸之舉者為非。” 聽者不察也,和而唱之③,同然一辭?;矢浽唬?“若不明白,子與賀且得罪④?!庇唬?“然?!?/p>
律曰: “二名不偏諱⑤。” 釋之者曰⑥:“謂若言 ‘征’ 不稱 ‘在’,言 ‘在’ 不稱 ‘征’ 是也。”律曰: “不諱嫌名⑦?!?釋之者曰: “謂若‘禹’ 與 ‘雨’, ‘丘’ 與 ‘’ 之類是也?!?今賀父名晉肅, 賀舉進(jìn)士,為犯二名律乎? 為犯嫌名律乎?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jìn)士,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
夫諱始于何時?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歟?周公作詩不諱,孔子不偏諱二名,《春秋》不譏不諱嫌名⑧。康王釗之孫⑨,實為昭王。曾參之父名晳,曾子不諱昔⑩。周之時有騏期,漢之時有杜度(11),此其子宜如何諱?將諱其嫌,遂諱其姓乎?將不諱其嫌者乎?漢諱武帝名 “徹”為 “通”(12),不聞又諱車轍之“轍”為某字也。諱呂后名 “雉” 為 “野雞”(13),不聞又諱治天下之“治” 為某字也。今上章及詔,不聞諱“滸”、“勢”、“秉”、“饑”也(14)。唯宦官宮妾,乃不敢言“諭”及“機(jī)”(15),以為觸犯。士君子言語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經(jīng),質(zhì)之于律,稽之以國家之典(16),賀舉進(jìn)士為可邪? 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參,可以無譏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務(wù)行曾參、周公、孔子之行,而諱親之名則務(wù)勝于曾參、周公、孔子,亦見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參,卒不可勝。勝周公、孔子、曾參,乃比于宦者宮妾(17)。則是宦者宮妾之孝于其親,賢于周公、孔子、曾參者耶?
【注釋】①諱:避諱。古代對君主、祖先及父母的名字,在說話或?qū)懳恼聲r避開,或改為同義、同音的字,或就原字故意缺筆書寫,叫做避諱。②李賀: 字長吉,唐朝福昌(今河南宜陽縣) 人,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他是唐皇室的后代,家境早已衰落,父親李晉肅官職很低。因父名晉肅,“晉”、“進(jìn)” 同音,一些人使用避諱的理由阻擊他考進(jìn)士。韓愈為此寫了 《諱辯》,予以鼓勵。③察: 仔細(xì)看。和 (he) 而唱之: 即一唱一和。④皇甫湜 (shi): 字持正,睦州新安 (今浙江新安縣) 人。曾從韓愈學(xué)古文,其文發(fā)展了韓文詭怪奇異的一面。且: 將要。得罪: 蒙受壞名聲。⑤律: 指《禮記》 中避諱上的規(guī)則。二名不偏諱: 語出 《禮記·曲禮上》。指人名中的兩個字只須諱一字,可以單言另一字。偏,同“遍”。⑥釋之者: 指解釋《禮記》 的人,即鄭玄。⑦不諱嫌名: 語出 《禮記·曲禮上》,原文為: “禮不諱嫌名,二名不偏諱。”指臣子避君父的名諱時,不避諱聲音相近的字。鄭玄注: “嫌名, 謂聲音相近, 若 ‘禹’ 與 ‘雨’, ‘丘’ 與 ‘’ 也?!雹嘀芄髟姴恢M:《詩經(jīng)·周頌》 中的兩首詩《噫嘻》、《雝》相傳是周公所作,前有 “駿發(fā)爾私”,后有 “克昌厥后?!?而 “發(fā)”、“昌” 分別是周武王、周文王的名字??鬃硬黄M二名: 如 《論語·八佾》 中: “子曰: ‘宋不足征也?!薄墩撜Z·衛(wèi)靈公》 中: “某在斯?!薄罢鳌?、“在” 是孔子母親的名字,孔子沒有對母親名字的兩個字同時避諱?!洞呵铩凡蛔I不諱嫌名: 《春秋》不譏諷不諱聲音相近的字。例如衛(wèi)桓公名完,“桓”、“完” 音近,屬于嫌名。⑨康王釗之孫:周康王姓姬,名釗。其子周昭王,名瑕。“釗” 和 “昭” 音近,周人不諱。原文 “孫” 應(yīng)為“子”。⑩曾子不諱昔: 曾子即曾參,孔子的弟子,非常孝順父母。他的父親名點,字晳?!墩撜Z·泰伯》記曾子的話: “昔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薄拔簟?、“晳” 同音,曾子不諱。原文 “名”應(yīng)為 “字”。(11)騏 (qi) 期: 春秋時楚國人。杜度: 漢章帝時為齊國的相。(12)漢諱武帝名 “徹” 為 “通”: 漢武帝名叫劉徹,當(dāng)時為避武帝諱,把“徹侯” 改作 “通侯”,蒯徹的名字被改為蒯通。(13)呂后: 呂后名叫呂雉 (zhi),漢高祖劉邦的皇后,曾臨朝稱制。雉,野雞,因此避呂后諱,稱“雉” 為 “野雞”。(14)“滸”、“勢”、“秉”、“譏”: 唐太祖名虎,太宗名世民,世祖名昞 (bing),玄宗名隆基?!皾G”、“勢”、“秉”、“饑” 四個字分別同 “虎“、“世“、“昞”、“基” 同音。(15)諭: 唐代宗名豫。“諭”、“豫” 二字同音。(16)稽: 考核,考查。典: 制度,規(guī)章。(17)比: 相類似。
【譯文】 我寫信給李賀,勸他參加進(jìn)士科的考試。李賀如去參加進(jìn)士科考試就會考中,所以和他爭名的人就攻擊這件事情,說: “李賀父親名晉肅,李賀不參加進(jìn)士科的考試才是對的,勸他考進(jìn)士的人是不對的。” 聽到這種議論的人沒有仔細(xì)想,就異口同聲,跟著附和?;矢泴ξ艺f: “如果不把這件事說清楚,你和李賀將要蒙受壞名聲。” 我說: “是這樣的”。
《禮記》 上的規(guī)定說: “名字的兩個字不必都避諱?!?解釋的人說: “孔子的母親名 ‘征在’,這是說如果說 ‘征’ 就不說 ‘在’,說到 ‘在’ 就不說 ‘征’。”《禮記》上的規(guī)定又說: “不避諱聲音相近的字?!?解釋的人說: “說的是像 ‘禹’和 ‘雨’、 ‘丘’ 和 ‘’ 之類的字就是這樣?!爆F(xiàn)在李賀的父親名晉肅, 李賀去參加進(jìn)士科的考試,是違犯了名字的兩個字不必都避諱的規(guī)定呢? 還是違犯了聲音相近的字不避諱的規(guī)定呢? 父親的名字叫晉肅,兒子就不能參加進(jìn)士科的考試,假如父親名 “仁”,兒子就不能做人嗎?
避諱這個規(guī)定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 制定禮法制度來教化天下的人,不就是周公、孔子嗎?周公作詩不避諱,孔子對人名的兩個字也不都避諱,《春秋》也不譏諷不避諱人名聲音相近的字。周康王釗的孫子,實際上就是昭王。曾參的父親名晳,曾參不避諱 “昔” 字。周朝時有個人叫騏期,漢朝時有個人叫杜度,他們的兒子應(yīng)怎樣避諱?是為了避諱和名字聲音相近的字,就連他們的姓也避諱了呢,還是不避諱和名字聲音相近的字呢? 漢朝避諱武帝的名,把“徹”改為 “通”,但沒有聽說為避諱把車轍的 “轍” 改作別的字。避諱呂后的名,把“雉” 叫做“野雞”,可沒有聽說為避諱把治天下的 “治” 改作別的字?,F(xiàn)在上奏章和下詔諭,沒有聽說避諱 “滸”、“勢”、“秉”和 “饑” 字。只有宦官宮妾才不敢說“諭” 字和 “機(jī)” 字,認(rèn)為說了就是觸犯皇上。君子著書做事,應(yīng)該遵守什么禮法呢?現(xiàn)在考察經(jīng)典,查對規(guī)定,考核前代避諱的規(guī)定,李賀參加進(jìn)士科的考試,是可以呢? 還是不可以呢?
凡是侍奉父母,能做到像曾參那樣,就能不被人指責(zé)了。做人能像周公、孔子那樣,也可以說是到頂點了。現(xiàn)在世上的一些人,不去努力學(xué)習(xí)曾參、周公、孔子的品行,而要在避諱父母名字的事情上,卻一定要超過曾參、周公、孔子,這也可以看出他們是糊涂的。周公、孔子、曾參,畢竟是不可能超過的。在避諱上超過了周公、孔子、曾參,就只能和宦官、宮妾一樣了。那么這些宦官、宮妾對父母的孝順,能比周公、孔子、曾參還好嗎?
【鑒賞】 封建社會對君主與尊長的名字不能直接說或直接寫出來,叫做“避諱”。在唐朝成了一種極壞的社會風(fēng)氣,成了人們言行的精神枷鎖。李賀在當(dāng)時是一個很有才華的青年詩人,因父親名晉肅,不能參加進(jìn)士科的考試,“晉”與“進(jìn)” 同音,父名應(yīng)避諱。韓愈致力于培養(yǎng)和推薦有學(xué)識的青年,便勸說李賀參加考進(jìn)士?!吨M辯》因李賀而寫,韓愈引經(jīng)據(jù)典,對腐朽的社會風(fēng)氣作了激烈的抨擊與批評,把假衛(wèi)道者的面目揭露無遺。
文章在扼要交代寫作的原因之后,先引律,后引經(jīng),再引國家之典,層層辯駁,邏輯嚴(yán)密,筆鋒犀利,說理充分,雄辯而有說服力。
上一篇:《古文觀止·劉可毅·記毘陵驛馬》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馬援·誡兄子嚴(yán)敦書》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