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楊基·岳陽樓》原文賞析
春色醉巴陵,闌干落洞庭。水吞三楚白,山接九疑青。空闊魚龍氣,嬋娟帝子靈。何人夜吹笛,風急雨冥冥。
巴陵本指古岳州,即今湖南岳陽市,岳陽樓便建在城西樓上,李太白詩云:“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一)。詩仙幸逢大赦歸來,醉眼朦朧之間,竟將洞庭湖水當成美酒,將滿目秋色幻想成醉漢的酡顏。“春色醉巴陵,闌干落洞庭。”即從李詩化出,不過他寫的是洞庭之春。詩人馳騁想象,描寫了洞庭之春的 “醉態”,似乎步履蹣跚、飄飄蒞臨。“闌干”意為參差錯雜,形象地描畫出洞庭春色的斑駁縱橫。此外,動詞“落”也用得活脫、傳神,好像春色是喝了酒醉倒在洞庭湖中的。一開端的擬人化筆墨就賦予詩歌以浪漫風格和神異情調。
“水吞三楚白,山接九疑青”,二句中 “白水”、“青山”被顛倒、拆用,突現了如黛山色、粼粼波光,表現出湖光山色的浩蕩、空蒙。乃重“勢”而不重“色”。上句的一個“白”字突出洞庭湖清波萬頃、蒼茫無涯的水勢。“吞”是擬人化手法,極寫湖面之開闊; “三楚”指東、西、南楚。洞庭置于其間,一覽無垠,水波浩淼似與楚地相吞吐,遠遠望去白茫茫一片,渾然莫辨。正是“雄三楚,吞七澤,隘九州” (張孝祥)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涯際” (范仲淹)。洞庭湖區除著名的君山之外,尚有團山、艑山、赤山等,綿延不絕,一直與九嶷山相連。只一個“接”字,化靜為動,表現了青翠山巒重重疊疊,和諧渾成,一派生機。
九疑又名蒼梧 (在今湘南寧達縣南),傳說中舜帝葬身于此。“空闊魚龍氣,嬋娟帝子靈”二句運用舜帝與二妃的傳說。據說舜南巡不歸,二妃——娥皇、女英姊妹聞訊追尋,為洞庭君山阻隔,于是淚灑斑竹、身溺湘江。從此精魂不散,徜徉于洞庭之淵、瀟湘之浦。楊基用此意在張揚美麗洞庭的神奇非凡,“空闊”、“嬋娟”。“何人夜吹笛,風急雨冥冥。”全詩結語,無論就格調還是意境都別開一番境界。急風吹雨,雖不乏悍勇之勢,但笛聲悲婉,是在高亢的情調中平添一段蒼涼。笛里愁怨緣何而起?又怎樣引起詩人的共鳴?其中究里,當是各人心靈的秘密,無需挑明,感人至深。江畔樓頭,風雨大作之夜,正是人們躲進個人小天地獨享天倫之樂的時候,到底是怨笛招來了滿天風雨,“天若有情天亦老”?還是情隨境遷,任風雨勾起那吹笛人的如潮思緒?個中情形,恰似那如泣如訴的笛聲,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讓讀者自己去咀嚼、去品味。
上一篇:古詩《蔣士銓·歲暮到家》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高棅·嶠嶼春潮》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