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式·[南呂] 一枝花
湯式
言志
自憐王粲狂①,莫怪陳登傲②。不彈貢禹冠③,誰贈呂虔刀④? 十載青袍⑤,況值煙塵鬧。事無成,人半老。黃金臺將喪斯文⑥,白玉堂空懷故交⑦。
[梁州] 看鞍馬上諸公袞袞⑧,聽刀戈下眾口嗷嗷,因此上五云迷卻長安道⑨。曳裾休嘆⑩,投筆空焦(11),題橋謾逞(12),擊楫徒勞(13)。直鉤兒怎釣鯨鰲? 悶弓兒難射鵬雕。喜的是硯池內通流著千丈滄溟,詩卷里包藏著九重宣詔,書樓上接連著萬里云霄。雖道是淺識,寡學,這幾篇齊魯論也不下于黃公略(14)。捻吟髭自含笑,矯首中天日正高,豪氣飄飄。
[尾聲] 閑拈斑管學張草(15),靜對黃花誦楚騷。等待新雁兒來時問個音耗,若說道董仲舒入朝(16),公孫弘見招(17),看平地風雷奮頭角!
【注釋】 ①王粲:漢末著名文學家。才思敏捷,但懷才不遇,仕途坎坷,后隨曹操,官至侍中。②陳登: 漢末人,孤傲,善戰,曾從曹操共誅呂布。③貢禹: 西漢人,為人正直,志趣高潔,漢元帝時官至御史大夫。世傳其至交王吉出仕時,貢禹彈冠 (整潔其冠)相慶。④呂虔: 三國時為魏刺史,有佩刀一把,相者認為位當三公的人才可佩帶,呂虔因此將此刀贈于著名孝子王祥。⑤青袍: 唐朝,八九品官穿青 (黑) 色服裝。⑥黃金臺: 相傳為戰國燕昭王延請天下賢士而筑之臺。斯文:指禮樂制度,也指儒者文人。⑦白玉堂:指翰林院。也喻富貴人家的宅邸。⑧袞袞:相繼不絕。⑨五云: 舊有青、白、赤、黑、黃五色之云的說法。長安道: 泛指入京求官。⑩曳裾: 出自李白《行路難》 之二: “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 言碌碌奔波于王侯權貴之門的凄苦無奈。(11)投筆:相傳漢朝班超曾奮然擲筆:“大丈夫當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后以投筆從戎來表達報國壯志。(12)題橋: 漢朝司馬相如初入長安時,壯志凌云,在升仙橋柱上題字: “不乘高車駟馬,不過此橋。”(13)擊楫: 東晉名將祖逖渡江北伐賊敵時曾中流擊楫而誓: “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14)齊魯論: 《論語·雍也》 云: “子曰: 齊一變,至于魯; 魯一變,至于道。” 意思是指,齊有太公、周公的傳統,如果再加上有明君興之,就可以由齊之霸道變為魯之王道。黃公略: 黃石公。即張良于下邳圮上所遇的老人。授張良《太公兵法》,自此,張良熟諳兵機,在輔助劉邦滅楚興漢中屢建功勛。(15)張草: 即張旭的草書。(16)董仲舒: 西漢哲學家,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儒學作為中國封建社會思想基礎之先聲。(17)公孫弘: 西漢經學家,與董仲舒同治《春秋公羊傳》。
【鑒賞】 這篇 《言志》 不僅對湯式本人來說是一篇重要曲作,即使就整個元代散曲來說,也應該被視作是一篇閃爍著特殊思想光輝的佳作。
首曲先連用四個典故,凝煉地標明了作者清高孤傲的性格志趣和懷才不遇的生活遭際。作者深憐王粲的狂放,也不見怪陳登的高傲。不彈冠相慶榮登仕途,自然不會有人贈送呂虔的佩刀。作者為何這么多感慨呢?這是因為十多年來沉郁下僚,位卑職微,更何況又遇上兵荒馬亂,戰火頻仍的年代。延請賢士的黃金臺上不再有那些仁人志士,編修注史的翰林院也只空有對儒者士子們的懷想。這是對蒙元末年兵連禍結、天下大亂的時代背景的交代。
[梁州] 曲的前半部,順著這一題旨向縱深發展: 一方面是 “看鞍馬上諸公袞袞”,權門望族相繼不絕,炙手可熱地跋扈于當朝; 一方面是 “聽刀戈下眾口嗷嗷”,在統治階級的屠刀下生民涂炭,在死亡線上掙扎的痛苦呻吟與悲傷吶喊之聲,不絕于耳。在這片混亂與沖突中,作者并未迷失方向,也沒有喪失信心,他不像李白感嘆奔波仕途的凄苦無奈,只為不能像班超那樣投筆從戎而空自心焦。作者即使有司馬相如過橋題柱的豪情也不能夸口,有祖逖中流擊楫的壯志也是徒勞,這就好比“直鉤兒怎釣鯨鰲”,“悶弓兒難射鵬雕”。在此,作者把不在少數的英雄豪杰之士,壯懷激烈、志沖霄漢卻又不得舒展匡時濟世之才的悲劇作了痛切的陳述。如果作者僅限于此,全曲的氣氛必然沉浸在運交末世的悲哀之中,這篇作品的不同流俗和出類拔萃之處在于,它在對社會黑暗揭露之余,并不因此或意氣消沉,或自怨自嘆。在 [梁州] 曲的下半部,作者激情高昂、聲情并茂地唱出了自己卓犖的抱負和治世雄心。作者雖身為一介書生,但所作的幾篇有關齊魯文化研究的學術論文卻不下于黃石公的韜略兵法。每每撫案而起,總是昂頭望見日懸中天,“豪氣飄飄”。
[尾聲] 中進一步說明自己雖然閑暇時提起筆來學習張旭的草書,寧靜中對著菊花誦讀《楚辭》、《離騷》,但這一切都只為了等待 “新雁兒來時問個音耗,若說道董仲舒入朝,公孫弘見招,看平地風雷奮頭角”。其志在虹霓的自尊和自信,大有威薄長空之勢。
全曲誦古論今,以力匡社稷、報效邦國的浩然正氣而貫之,豪邁壯烈,給人以力的鼓舞和美的享受。這在元曲中確不多見。
上一篇:劉庭信·[南呂]一枝花·春日送別|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
下一篇:關漢卿·[南呂]四塊玉·閑適|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