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蘇轍·寄歐陽舍人書①
去秋人還,蒙賜書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銘②,反復(fù)觀誦,感與慚并。
夫銘志之著于世③,義近于史,而亦有與史異者。蓋史之于善惡無所不書,而銘者,蓋古之人有功德、才行、志義之美者,懼后世之不知,則必銘而見之?;蚣{于廟,或存于墓,一也。茍其人之惡,則于銘乎何有?此其所以與史異也。其辭之作,所以使死者無有所憾,生者得致其嚴(yán)。而善人喜于見傳,則勇于自立; 惡人無有所紀(jì),則以愧而懼。至于通材達(dá)識④,義烈節(jié)士,嘉言善狀,皆見于篇,則足為后法。警勸之道,非近乎史,其將安近?
及世之衰,人之子孫者,一欲褒揚(yáng)其親,而不本乎理。故雖惡人,皆務(wù)勒銘以夸后世⑤。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為,又以其子孫之請也,書其惡焉,則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銘始不實(shí)。后之作銘者,當(dāng)觀其人,茍托之非人⑥,則書之非公與是,則不足以行世而傳后。故千百年來,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銘,而傳者蓋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書之非公與是故也。
然則孰為其人,而能盡公與是歟?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⑦,無以為也。蓋有道德者之于惡人,則不受而銘之; 于眾人,則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跡非,有意奸而外淑⑧,有善惡相懸而不可以實(shí)指,有實(shí)大于名,有名侈于實(shí)。猶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惡能辨之不惑,議之不徇?不惑不徇,則公且是矣。而其辭之不工,則世猶不傳。于是又在其文章兼勝焉⑨。故曰: 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豈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雖或并世而有,亦或數(shù)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傳之難如此,其遇之難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謂數(shù)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⑩,幸遇而得銘,其公與是,其傳世行后無疑也。而世之學(xué)者,每觀傳記所書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 則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11), 況其子孫也哉! 況鞏也哉! 其追睎祖德,而思所以傳之之由,則知先生推一賜于鞏,而及其三世(12)。其感與報,宜若何而圖之?抑又思若鞏之淺薄滯拙,而先生進(jìn)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顯之,則世之魁閎豪杰不世出之士(13),其誰不愿進(jìn)于門?潛遁幽抑之士,其誰不有望于世?善誰不為,而惡誰不愧以懼?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孫? 為人之子孫者,孰不欲寵榮其父祖?此數(shù)美者,一歸于先生。
既拜賜之辱,且敢進(jìn)其所以然。所論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詳焉。愧甚,不宣(14)。
【注釋】 ①歐陽: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舍人: 官名。宋代舍人主要是主管中書六房 (吏、戶、禮、兵、刑、工),承辦各項文書,起草有關(guān)詔令。②先大父: 祖父。曾鞏的祖父曾致堯,字正臣。宋太宗趙炅太平興國進(jìn)士,官至吏部郎中。墓碑銘: 曾鞏請歐陽修撰寫的《曾公神道碑銘》。③銘: 在器物上記述事實(shí)、功德等的文字。④通材: 兼有多種才能的人。⑤勒: 刻。⑥非人: 不正派的人。⑦畜(xu):積聚,儲藏。⑧淑: 善良。⑨兼勝: 都好,同樣好。⑩卓卓: 卓著,突出的好。(11)衋(xi): 悲傷, 悲痛。(12)睎(xi): 仰慕, 想望。三世: 祖曾致堯、父太常丞博士曾易占、曾鞏。(13)屯: 《周易》卦名。謂處境險難。蹶(jue):挫折。否: 《周易》卦名。謂天地不交,萬物不通之義??b(hong):高大。(14)不宣:古人信函常用的結(jié)束語。
【譯文】 去年秋天有人回來,承蒙您賜給我一封書信,以及您撰寫的先祖父的 《曾公神道碑銘》,我反復(fù)觀看誦讀,感激與慚愧的心情并存。
銘志這類文章昭著在世上,意義和史書接近,卻也有和史書不同的地方。因為歷史上對于善惡的事情,沒有不寫的,然而銘志,大概由于古代的人,有的有功勛、道德、才能、品行、志向、氣節(jié)的美德,恐怕后代不知道,就必要寫銘志來顯揚(yáng)他。有的納入在宗廟,有的存放在墳?zāi)梗靡馐且粯拥?。如果這個人是惡棍,那么在銘文上有什么記載呢? 這就是他與史書不同的地方。那種詞句的撰寫,是為了使死者沒有遺憾,生者能夠表達(dá)對他的尊敬。善人喜歡被后人傳頌,便勇于自立; 惡人沒有什么好事記載,就因而慚愧懼怕。至于兼?zhèn)涠喾N才能和高明見識的人,義氣壯烈和具有節(jié)操的人,好的言語、善良的表現(xiàn),都表現(xiàn)在篇章里,就足以為后世效法。警惡勸善的道理,不和史書接近,那將會接近什么呢?
到了世道的衰敗,做子孫的人,一味想到表揚(yáng)他的先輩,就不根據(jù)本來的事理。所以,縱然是壞人,都務(wù)必刻上銘志來夸耀后世。撰寫銘志的人既沒法拒絕不做,又因為他的子孫的請求,書寫他的惡事,那么,從人情上說不過去,于是乎銘文開始不真實(shí)了。后世撰寫銘志的人,應(yīng)當(dāng)看他的為人,如果請托的是不正派的人,那么撰寫的銘志就不公正、不正確,就不能夠在當(dāng)世流行,在后代傳誦。所以,千百年來,從公卿大夫到小街小巷的人,沒有人沒有銘文,然而流傳的銘文大概很少。這個緣故沒有別的,就是請托的是不正派的人,撰寫的銘志不公正、不正確的緣故。
既然這樣,那么誰是那種正派的人,并且能夠完全做到公正和正確呢? 不是具有積儲道德修養(yǎng),并且能夠撰寫文章的人是沒有辦法做到的。因為有道德的人,對于壞人就不肯接受而替他撰寫銘文; 對于一般人,就能辨別他們。然而,人的行為,有的思想好但事跡不好,有的心意奸詐但外貌善良,有的好壞相差懸殊但不能夠?qū)崒?shí)在在指出,有的實(shí)際超過虛名,有的虛名、奢侈超過實(shí)際。如同用人一樣,不是具有積儲道德修養(yǎng)的人,怎么能辨別他們不迷惑,評論他們不徇私情呢? 不迷惑,不徇私情,便是秉公并且正確了。然而,他的言詞不精工,便還不能傳世。于是還要求在文章上都好。所以說,不是具有積儲道德修養(yǎng),并且能夠撰寫文章的人是沒有辦法做到的,難道不是這樣嗎?
然而,具有積儲道德修養(yǎng),并且能夠撰寫文章的人,雖然或者同時代有幾個,或者隔了幾十年、或者一兩百年才有。這個銘志的流傳是這樣的困難,這種遇到會寫銘志的人又是這樣的困難。像先生的道德文章,原本說的隔了幾百年才有一個。先祖的言論和行動卓著,幸虧遇到您并且得到您撰寫的銘文,這篇銘文的評價是公正和正確的,這篇銘文傳播、流行后世是毫無疑問的。但是,世上的學(xué)者,每逢觀看傳記所寫的古人的事跡,到那些可以感動人的事跡,就往往悲痛得不知不覺地流下眼淚了,何況是他的子孫呢? 何況是曾鞏呢? 那種追念先祖的德行,思考能傳世的原因,就知道先生在曾鞏身上推廣,也是對我及其我家三代的一種賞賜。我的感激和報答,應(yīng)當(dāng)怎樣來實(shí)施它呢?但是,又想到像曾鞏這樣學(xué)識淺薄、個性愚笨,先生卻鼓勵他,先祖的一生艱難挫折,不得志直到郁郁死去,先生卻傳揚(yáng)他,那末世間的偉大的豪杰的避世隱居的讀書人,哪一個不愿意到您的門下呢? 潛藏避世、隱蔽抑郁的讀書人,哪一個不希望在世上出人頭地呢?善事誰不愿做,而惡事誰不感到慚愧和懼怕?做父親、祖父的人,誰不想教育他的子孫? 做兒子、孫子的人,誰不想嬌縱偏愛他的父親、祖父? 這幾多美事,完全歸功于先生。
已經(jīng)拜受賞賜的屈辱,并且敢于說明自己為什么這樣感激。先生所說我的氏族的輩次,怎敢不奉承您的教誨,并且詳細(xì)地寫出來。非常慚愧,不能表達(dá)我的感激之情。
【鑒賞】 宋仁宗慶歷六年,歐陽修為曾鞏的祖父曾致堯撰寫了 《曾公神道碑銘》。曾鞏是歐陽修的門下士,寫了 《寄歐陽舍人書》對歐陽修表示感謝。由于慶歷八年至翌年,歐陽修任起居舍人地方官吏,此信稱之為“舍人”。
這封感謝信敘寫了銘志的主要作用、重要性和寫作要求,也表達(dá)了對歐陽修的感激之情。全信六個自然段: 第一段,簡述撰寫《寄歐陽舍人書》的原由;第二段,敘說銘文與史書的同異之處,突出銘文的作用和特點(diǎn);第三段,抨擊有的銘文撰寫者為徇私情而夸大其詞,導(dǎo)致銘文不公正和不真實(shí); 第四段,闡明銘文撰寫者應(yīng)具備的基本素質(zhì): 要有很高的道德修養(yǎng)和較強(qiáng)的寫作能力; 第五段,在上文強(qiáng)調(diào)撰寫銘文的高難度之后,對歐陽修大加推崇,充分肯定此碑銘“傳播、流行后世是毫無疑問的”; 第六段,再次陳述對歐陽修的感謝之意。此信婉轉(zhuǎn)曲折,疏密有致,迂緩流暢,層層推進(jìn),語言得體。
上一篇:《古文觀止·楊峴·安吉施氏遺著序》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朱彝尊·寄譚十一兄左羽書》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