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國策》·唐睢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 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 弗敢易。”秦王不說【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 而君逆寡人者, 輕寡人歟?”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3】,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4】, 以頭搶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5】,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6】, 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7】,蒼鷹擊于殿上。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 伏尸二人, 流血五步, 天下縞素【8】,今日是也。”挺劍而起。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注釋】
【1】秦王:秦王嬴政。即后來的秦始皇。安陵君:安陵國國君。安陵國,是戰國時魏國分封的小邑,魏的屬國,今河南省鄢陵縣西北。
【2】 說: 同“悅”。
【3】 怫然: 發怒的樣子。
【4】 徒跣: 光著腳步行。
【5】 專諸: 春秋時刺客名, 曾為吳公子光刺殺吳王僚。王僚: 即吳王僚。
【6】 聶政: 戰國時齊國人,曾為韓國大夫嚴仲子刺殺仇人韓國的丞相韓傀。韓傀, 又名俠累。
【7】 要離: 吳國人, 曾為公子光刺殺吳王僚之子慶忌。
【8】 天下縞素: 古時天子死, 天下百姓都要穿孝。
【賞析】
《唐雎不辱使命》選自 《戰國策·魏策四》, 文章生動地記敘了秦國滅韓亡魏之后, 想吞并小國安陵, 安陵君頑強抗爭, 派唐雎出使秦國, 在秦王面前不屈服, 最終挫秦王之威, 撓其驕色, 迫使秦王放棄吞并安陵國打算的歷史故事。文章中刻畫了唐雎不畏強暴, 俠肝義膽, 不屈不撓, 堅持正義的光輝形象, 也表現了秦王貌似強大, 色厲內荏的性格。文章多用對話, 人物情態, 活靈活現, 富于戲劇性。
這篇文章分為三段。第一段寫秦王垂涎于小國安陵, 揚言以五百里而易安陵, 安陵君據理抗爭, 并派唐雎出使秦國。文章以秦王使者與安陵君的對話, 交代唐雎使秦的原由。開始先借秦使之口寫秦王恃強凌弱, 想要吞并安陵小國。秦王提出的條件似乎很優惠,“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其實此中包藏禍心, 許諾是絕對不能兌現的, 而且輕易使人失去世代生息之地, 本身就帶著輕視凌辱的性質。“安陵君其許寡人” (安陵君你一定要答應我), 這種命令式的口吻, 強橫的態度更暴露了秦王欺凌弱小的本性。針對秦王的無理要求, 貪婪的威逼, 安陵君沒有屈服, 用委婉的外交辭令拒絕秦王的貪求,“大王加惠, 以大易小,甚善”, 表面似感恩戴德,實際上這句話卻如同反語。“受地于先王, 愿終守之, 弗敢易”這一句表現安陵君不畏強秦而據理抗爭。安陵雖是魏國分封的一個小附庸國, 在魏亡之后, 安陵君卻能不屈服于壓力, 堅守這方圓五十里的祖宗之地,著實令人敬佩, 但這種抗爭即便是用婉轉的方式表達的, 仍難免引起秦的不滿,致使“秦王不悅”, 這也就構成了這一事件尖銳的沖突。在沖突尖銳的情況下, 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國。這里雖只簡單一句“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但誰都會感覺到此話的份量, 在強大的秦國和弱小的安陵沖突之間, 完成保衛安陵的使命是多么困難啊! 這就為文章構成了懸念, 使文章更加引人入勝。
第二段寫唐雎出使秦國, 與秦王相見, 正面交鋒, 拒絕秦王的無理要求。這一段由秦王與唐雎的對話構成,他們的對話基本上與上段相同,但氣氛與上段則大異其趣。秦王對唐雎,以質問的口吻提問,在前段就有的強迫要求對方服從的基礎上,增加了脅迫威逼的氣勢。“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措意也”,秦王恃其強大,侮辱小國的丑惡行徑表現得更為充分,“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歟?”更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唐雎的回答重申安陵君的意思,此外針對秦王的淫威則表現出更強硬的抗爭。唐雎先用“否!非若是也”這斬釘截鐵的語句,否定了秦王強加給安陵君頭上的罪名。然后用反詰句反駁秦王的無理要求,“雖千里不敢也,豈直五百里哉”一句拋棄了原先安陵君的委婉辭令,直接對秦王提出的表面看來很優惠的條件,表示強烈的輕蔑。這樣使本來就很尖銳的矛盾更加激化了,而且將秦王與安陵君之間的矛盾直接轉移到唐雎與秦王之間的正面沖突上來。文章至此陡起波瀾,使人心中頓生焦慮之情,為這一沖突如何解決而擔憂。
第三段,寫秦王大怒,并以“天子之怒”相威脅,而唐雎則以布衣俠士為榜樣,不畏強梁,挺劍而起,使秦王不得不屈服。這段同樣以秦王與唐雎的對話構成,其中也加重了對兩人的情態舉動變化的點染,生動地表現了問題解決的過程,極富于戲劇性。這段開始先緊承上段寫“秦王怫然怒”,可見沖突激化的程度,接著陡然而問唐雎“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以天子自居, 自恃強大,對唐雎施加壓力。然而唐雎志不稍屈,但又不去刺激他,不冷不淡地接了一句“臣未嘗聞也。”秦王此刻盛氣凌人,不可一世地說道:“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似乎他秦王一怒,天下將夷為平地,以此來恫嚇唐雎。這里秦王的幾句話氣勢洶洶,充分表現了他強暴驕橫的性格。唐雎撇開秦王所說天子之怒的話題,而突兀地以布衣之怒反詰之,語氣義正辭嚴,這一問使事件發生變化。對唐雎所提布衣之怒,秦王表現得不屑一顧,恣意丑化布衣之怒。對秦王這種輕蔑的態度,唐雎怒不可遏,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反駁秦王所言布衣之怒。接著他大義凜然地舉專諸刺王僚,聶政刺韓傀,要離刺慶忌等俠士刺客為榜樣,稱贊他們皆布衣之士“懷怒未發,休祲降于天,”并將自身與三位懷怒之士連在一起。針對秦王所言“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咄咄逼人地言道“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雖然大小對比鮮明,但氣勢逼人,這使沖突發生了根本的轉變。文章在前面只寫秦王如何發怒,而唐雎憤怒的情態并未用一怒字表現,只一句“挺劍而起”,把唐雎怒發沖冠的情態寫得逼真生動,這一舉動使事態急轉直下。唐雎這段話寫得一步緊似一步,氣勢貫通,如江河直下,洶涌澎湃。強橫的秦王在唐雎憤怒激烈的舉動面前,態度大變。“秦王色撓”與前面寫秦王怫然怒形成鮮明對照,生動地表現了秦王色厲內荏,外強中干的性格。“長跪而謝”的描寫更增添了文章的趣味和諷刺性。繼而秦王語氣亦變得緩和而謙恭了:“先生坐, 何至于此”, 并以解嘲似的口吻說道:“夫韓魏滅亡,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徒以有先生也。”這一句回扣了開篇秦王強求安陵, 又交代了激烈的沖突解決了, 使前文的懸念冰消雪釋, 亦突出了唐雎不辱使命的主旨。文章至此, 戛然而止, 余味無窮
這篇文章通過對話刻畫人物, 又用對照的手法, 使人物性格表現得十分突出,在矛盾沖突的過程中, 展示人物性格變化的軌跡。在對話過程中, 文章還簡潔地對人物的情態行動進行描繪, 如寫秦王“不悅”、“怫然面怒”、“色撓”; 寫唐雎“挺劍而起”等都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不但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而且使文章結構顯得益發嚴謹, 波瀾起伏, 脈絡清晰。文章語言亦豪邁暢達, 富于氣勢, 令人讀此, 心懷激蕩。
上一篇:《古文觀止·《左傳》·周鄭交質》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韓愈·圬者王承福傳》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