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張謇·兒子怡祖字說
前兒之生十有三年, 余膺鄉舉于順天。故事【1】,行卷【2】書子姓。余未有子,先府君命書子而怡祖名, 以為得孫之祥。越十年甲午成進士,而府君棄養【3】。又四年戊戌而兒生,乃實府君所命之名,痛府君之不及見是孫也。于兒離襁褓后,時時舉府君之言行節概【4】語之,庶幾【5】思所以怡夫祖。
民國改朔,新歷之二月猶舊歷之正月也。兒于是年十六矣,將往學于青島。人事之交際將始,循今之宜,不可以無字,乃字之曰:孝若。夫孝之誼【6】,至微而至廣。《曲禮》所謂不登高, 不臨深; 不茍訾【7】,不茍笑;不服【8】,不登危。為凡為卿、大夫、士、庶人之孝言之也。而致其用,在順。《記》曰:“孝者蓄也。順于道,不逆于倫,是之謂蓄。”若之誼,訓【9】順。順必有序。順于學之序,則學進;順于事之序,則事治;順于人之序,則人洽,順于禮之序,則身安,順之效也。能順者能愛身,必能知登高臨深之為親憂;能順者能謹身,必能知茍訾近讒【10】茍笑近謟【11】之為親玷;能順者能修身,必能知冥冥墮行行險徼幸【12】之為親羞。無不順則備矣。《記》所謂福者備也, 而非世所謂福也。人亦孰不愿福其子者, 勗 【13】之以孝而若, 所以福余子也。兒知受此福乎哉!
青島之學, 德意志所設東方之大學校也。聞其校嚴肅, 而其地阻海而負山。游其校之學子, 凡數百人, 有高焉, 有深焉。有獨處之時焉, 有眾處之時焉。有其校所許之事與所不許之事焉。有為合于孝而若之事焉; 有不焉。兒將受此福, 兒其思余字兒之意矣。兒其勉乎!
【注釋】
【1】 故事: 前例、舊事。
【2】 行卷: 唐代應舉者, 把所作詩文寫成卷軸, 投獻朝中顯貴, 希望得到賞識, 稱為行卷。
【3】 棄養: 兒子應當孝養父母, 父母去世不能受到孝養, 所以把父母去世叫棄養。
【4】 節概: 志節氣概。
【5】 庶幾: 希望、但愿。
【6】 誼: 意義。
【7】 茍訾 (zi): 隨便非議別人。
【8】 服闇 (an): 做不光明的事情。服, 從事。
【9】 訓: 解說。
【10】 讒: 說別人的壞話。
【11】 諂: 巴結、奉承。
【12】 行險徼幸: 《中庸》:“小人行險以徼幸?!币馑际钦f, 離道的小人, ??孔雒半U的事, 希圖得到不當得到的幸福。
【13】 勗 (xu): 勉勵。
【賞析】
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以后, 另立別名稱字, 表示已經成人, 除父母師長外, 旁人不能直呼其名, 而要稱呼其字。張謇的兒子怡祖十六歲時, 將要離家赴青島求學, 開始步入社會, 張謇為其子另取字“孝若”。本文是張謇為兒子取字孝若后,詮釋“孝若”二字的意義,以勉勵兒子遠行求學。
全文從追述祖志推說怡祖字義,引證經傳詮釋“孝若”二字的含意,到兒子就學青島臨行申戒,緊緊圍繞勉勵兒子這一中心展開議論。
第一部分,追述兒子取名怡祖的緣由,并推說怡祖二字的字義。
詮釋兒子怡祖的表字“孝若”二字的含意,借以勉勵兒子,是本文的主旨。而作者張謇從追述兒子取名怡祖的緣由并推論怡祖二字的字義開篇,用心是很深遠的。首先追述怡祖的祖父在怡祖還沒有出世之前,就為他取了名字,并且還讓寫在作者張謇的行卷上,以示祖父對孫子的殷切期望。其次,追述怡祖出世時,怡祖的祖父雖然盼孫至切,可惜過早去世,而“不及見是孫”。念祖父疼愛孫子的心意,在怡祖剛剛懂事的時候,作者就時時用祖父的“言行節概”教育他,并說明這不單是為了追念祖父,更重要的是希望兒子怡祖喜歡祖父,學習祖父,發揚祖父的遺風。從而點明這也是祖父所以給是孫取名怡祖的用意。
這樣用追述祖志和推說怡祖二字的字義勉勵其子作為開篇,不但起到了先動之以思祖之情的作用,而且從名到字與全文的主體部分很自然地聯系起來。可見作者用心之深,構思之妙。
第二部分,引證經傳詮釋怡祖的表字“孝若”二字的含意。這部分是本文的主體部分,是以詮釋“孝若”二字為中心內容。
張謇是晚清末年著名的教育家、實業家,思想比較開明。所以他在這部分釋字勉兒時,既引證經傳申以“孝若”之義,但又不拘泥于古訓,而是借古訓釋以新意。作者在詮釋“孝”字的含意時,就是先引證古訓《曲禮》,“所謂不登高,不臨深;不茍訾,不茍笑;不服闇,不登?!钡摹傲弧?,并指出這是一般卿、大夫、士、庶人所說的孝。然后提出孝的“致其用”,也就是說具體實踐中的運用在于“順”的主張。再引證古訓《記》也把“孝”解釋為“順”,“孝者,蓄也”,什么又是“蓄”呢?順從道理,不違背倫理就是“蓄”。用來證明自己把孝解釋為順的主張是以經傳為根據的。作者在詮釋“若”字的含意時,援引《孟子·萬章上》“瞽瞍亦允若”,句中的“若”即是“順”的意思。作者借助經傳把“孝”“若”二字都詮釋為“順”之后,進一步提出“順必有序”的主張。那么什么又是“序”呢?作者解釋說:“順于學之序,則學進;順于事之序,則事治;順于人之序,則人洽;順于禮之序,則身安,順之效也”。也就是說,順應學習的規律,學習才能進步;順應事物的規律,才能把事情辦好;順應人情的規律,與人交往才能關系融洽;順應禮節的規律,自身的處境才會感到安寧,這是順應客觀規律的功效??梢娝^“序”,就是事物的發展規律,而“順必有序”,也就是要順應事物的發展規律。也只有能夠做到順應事物的發展規律,才能自覺地“愛身”、“謹身”、“修身”, 才能不去做那些“為親憂”、“為親玷”、“為親羞”的事, 才是真正的孝順父母。這種對“孝若”二字的詮釋, 雖然借助于經傳,可又不拘泥于古訓, 而解釋以新意。在晚清末年, 這種見解是有進步意義的。
至于“福者, 備也”的解釋, 也同樣是先借助經傳《記》的解釋, 然后再指出作者所說的“福, 非世所謂福也”, 也就是說, 不是社會上一般人所說的富、貴、壽、考等, 而是“備”的意思。那么什么是“備”呢?“無不順,則備矣”, 也就是說沒有不順應規律的, 就完美了??梢姟案!钡男乱馐恰懊篮谩钡囊馑?。“福其子, 勗以孝而若”, 勉勵以孝若,祝愿兒子一切美好。這當是本部分的主要意圖。
第三部分, 結合怡祖將要就學的東方大學的特點, 再次申以取“孝若”為表字的意義。
怡祖將要赴青島就學于德意志所設立的東方大學。臨行之前,作者在本文最后一部分, 先具體剖析德意志所設立的這所東方大學的特點。告訴怡祖, 他要去學習的學校, 背山面海, 學校校規很嚴, 就學的學子人數眾多, 人才濟濟; 學校的生活與家庭生活不同, 有孤身獨處的時候, 也有群居共處的時候; 有學校允許做的事情, 也有學校禁止做的事情;有合乎孝與若的事情, 也有不合乎孝與若的事情。然后再諄諄教導怡祖, 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生活, 要時時記起“孝若”二字的意義, 并以此勉勵自己, 是十分必要的。并且表示這也是作者祝愿兒子前途美好的良苦用心。
可見, 這最后一部分, 不但補充說明了取表字的目的, 與第二部分互相呼應, 而且再次申明取“孝若”為表字的意義。全文的三部分, 緊緊圍繞詮釋表字“孝若”二字的含意, 以勉勵兒子為中心, 既能動之以情, 又能曉之以理,既有終身的指教, 又有臨行的囑咐;諄諄教誨, 情摯意切。
其實, 這種以為人命名的贈言體散文古已有之。較為著名的有宋代蘇洵寫的 《仲兄字文甫說》、《名二子說》和蘇轍寫的 《六孫名字說》, 父子之文寓意深刻, 各有殊致。珠玉在前, 張謇這篇《兒子怡祖字說》也頗具特色。詮解為子命名“孝若”時, 除引經據典、宣講教化、闡釋入微之外,在寫法上脈絡清晰、思路暢達, 文勢貫通, 迭用排比句式, 舔犢之情溢于言表, 抒情立意, 自成一家新語。
上一篇:《古文觀止·清文·汪琬·傳是樓記》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漢光武帝·光武帝臨淄勞耿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