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風歌
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這是劉邦做了皇帝以后、衣錦還鄉(xiāng)時作的一首歌。全詩雖只有三句,23個字,卻蘊含了豐富的內容。
“大風起兮云飛揚”,用風云比喻秦末政治形勢,形象而貼切。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xiāng)舉事,揭開了秦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六國貴族也紛紛起而響應。劉邦在沛縣舉起義旗,被擁為沛公,并與項梁、項羽匯合,受命伐秦,由江東北進山東,然后西向河南,直至武關,一帆風順。藍田一戰(zhàn),秦軍土崩瓦解,秦國徹底滅亡。劉邦沒有馬上進駐咸陽稱王,卻屯兵城外,與秦人約法三章,做到秋毫不犯,此舉深得民心,很快安定了關中局勢,與后進咸陽屠城縱火的項羽兩相對照,明顯地表現出他在政治上的成熟。和項羽不一樣,劉邦多少看到了人民群眾的力量。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xiāng)”,抒發(fā)了高祖躊躇滿志的豪情。劉邦消滅項羽做了皇帝以后,論功行賞,除劉氏以外還封了幾個異姓王,韓信為楚王,彭越為梁王,鯨布為淮南王。可是他對異姓王很不放心,尤其是大將軍韓信更使他心疑。公元前195年到194年一年之內,劉邦相繼除掉了韓信、彭越和鯨布三個最有勢力的異姓王以后,他相信自己可以穩(wěn)坐江山、威鎮(zhèn)四海了,得勝還朝,途經故鄉(xiāng),邀請故鄉(xiāng)父老子弟,大擺酒宴慶賀。宴會上,劉邦興致勃勃,和120名少年一起,擊筑,起舞,唱《大風歌》。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道出了劉邦為著江山社稷求才若渴的心情。劉邦一向自詡,他的江山是從“馬上”得來的,因此對武將更為看重。現在,一下子殺掉了三個戰(zhàn)功卓著的大將,他是否也感到某種空虛呢?對《大風歌》,特別是對“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句詩,歷來解釋不一。王安石在《讀漢功臣表》一詩中寫道: “漢家封土建忠良,鐵券丹書信誓長。本待山河如常礪,緣何俎醢贈侯王?”指出了劉邦殺三王和求猛士的矛盾。事實是,劉邦對韓信等封王以后,還許以諾言, “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言,藏之宗廟”,信誓旦旦,給了他們以免罪特權。可是話音未落,他就設計抓了韓信,降王為侯,囚在宮內,最后被呂后殺害,并滅了三族。同年,又把彭越剁成肉醬。韓、彭之死,逼反了鯨布,最后也被殺死。這三員將領是真正的“猛士”,并且是開國功臣,為什么落到“兔死狗烹”的下場?宋代宰相張方平在《歌風臺》一詩中對劉邦的作法進行了嘲諷: “落魄劉郎作牽歸,樽前感慨大風詩。淮陰反接英彭族,更欲多求猛士為?”不管怎么說,劉邦渴求猛士的心情是真的。漢初,江山并不穩(wěn)當:匈奴主勢力嚴重地威脅著北部邊疆;太子劉盈過于“仁弱”;呂后心懷鬼胎……為此,弄得他枕食不安。殺掉韓信等,他是否有所悔悟,因他很快“駕崩”,留下的只是后人的揣摩。
論藝術性,《大風歌》不失為一首詞情并茂的佳作。劉邦文化不高,不懂詩,更不會作詩,甚至討厭詩書,為什么卻又能擊筑而歌,作出《大風歌》這樣的好詩呢?晚唐詩人林寬說是“自古英雄盡解詩”是有一定道理的。其實這應該歸功于楚辭的普及。自屈原創(chuàng)制楚辭以后,楚辭、楚聲就在民間流傳,廣泛用于祭祀活動。劉邦愛和文人雅士交往,一定會受些影響。所以《大風歌》就具備了楚辭的特點:明白如語,鏗鏘頓挫,慷慨激揚。
上一篇:夜宿石門|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奉君金卮之美酒|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