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曾國藩·書《歸震川文集》后
近世綴文之士【1】, 頗稱述熙甫, 以為可繼曾南豐、王半山之為文【2】。自我觀之, 不同日而語矣。或又與方苞氏并舉, 抑非其倫也。蓋古之知道者【3】, 不妄加毀譽于人, 非特好直也【4】。內之無以立誠, 外之不足以信后世, 君子恥焉。自周詩有《崧高》、《烝民》諸篇, 漢有《河梁》之詠, 沿及六朝餞別之詩, 動累卷帙【5】。于是有為之序者。昌黎韓氏為此體特繁, 至或無詩而徒有序。駢拇枝指【6】, 于義為已侈矣。熙甫則未必餞別而贈人以序, 有所謂賀序者, 謝序者, 壽序者, 此何說也? 又彼所為抑揚吞吐, 情韻不匱者, 茍裁之以義, 或皆可以不陳浮芥舟以縱送于蹏涔之水【7】, 不復憶天下有曰海濤者也。神乎? 味乎?徒詞費耳。然當時頗崇茁軋之習, 假齊梁之雕琢, 號為力追周秦者, 往往而有。熙甫一切棄去, 不事涂飾, 而選言有序, 不刻畫而足以昭物情【8】, 與古作者合符而后來者取則焉, 不可謂不智已。人能弘道, 無如命何! 藉熙甫早置身高明之地,聞見廣而情志闊, 得師友以輔翼, 所詣固不竟此哉!
【注釋】
【1】綴文:指從事寫作。
【2】曾南豐,即曾鞏(1019——1083),北宋文學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風格淳厚,散文平易。
【3】知道:知,即知道,懂得之義。道,是天地萬物間的最高境界的道理。
【4】特:只。
【5】動累卷帙:比喻寫的連篇累牘,又長又繁。
【6】駢拇枝指:典出《莊子·駢拇》。駢:大也,合也。駢拇:謂大拇指與第二指相連為一指。枝指謂手大指旁枝生成六枝也。
【7】蹏涔之水:蹏即蹄的古字,獸蹄。涔:雨水多,澇。整句喻水淺而小。
【8】昭:明白。
【賞析】
曾國藩的這篇文章,無須分段,通體一氣,乍看似無定式可依,文中多突兀之句,漫流枝指時有旁鶩。而細加琢磨,卻是風行水上,自然紋成。文氣一脈更是釀醞良久,精足神輕,儼如天馬飛來,澎湃而無痕。精辟的議論更是林盡逢源,自然銜接,耐人尋味。所以只是一氣讀來,便覺口角余香,氣韻雋永。
觀此文可謂深諳“以氣為文”之道。文章的首句無依無傍、破空而來“近世綴文之士,頗稱述熙甫,以為可繼曾南豐、王半山之為文。”這是一個肯定句,曾氏一言以概之,綜述了當時文人學士對震川文章的總看法,言簡意賅,語調輕松抑揄,先列他人的觀點,為自己的立論和議論樹立了一個參照物,這樣就使得下文的議論言之有物,有的放矢。開門見山是以氣為文的重要表現,氣在中國文化中是天地精神的體現,是可以和道相媲美的,而為文主張落筆須有“士氣”,不入“師魔道”,要“絕去甜俗蹊徑”,倘若做到這一點,就如同“解脫繩束”的“透網鱗”了。所以古人以為“以古人為師,已是上乘,進此而以天地為師”。震川先生可以說是那個時代頗受文人首肯的人。他重視唐宋文,尤推重歐陽文公。與王慎中、唐順之、茅坤等稱為“唐宋派”。曾經以一“窮鄉老儒”與主張“文必秦漢”的王世貞輩前后“七子”相對陣,斥之為“妄庸巨子”。其散文善于捕捉生活細節,加以鋪張渲染,文筆樸素,感情真摯,清新自然頗有造詣,對清代崛起的桐城派有很深的影響。震川先生的文章,在明代嘉靖、隆慶時期文學家李攀龍、王世貞輩繼承前七子擬古成分,拘泥死板,模擬成風的文壇上,似吹來一陣清新的風、一掃陳腐之氣,注入了新鮮血液。曾氏在提出一個肯定句后, 從容不迫地道出自己持反面的觀點, 和前文形成強烈的對襯。“自我觀之”一句, 為文自然而又立意堅定, 有外柔內剛之妙, 深得儒學方圓為人之道的精髓, 既文質彬彬, 又棱角分明, 決不含糊。有云“文如其人”,反之由文觀人也未嘗不可。曾氏作為一個文人的同時, 更是一代軍事家和政治家, 他的機智練達和沉穩決斷反映到文章里, 有干凈利爽之利, 無拖泥帶水之弊, 運籌幃幄、叱咤風云的氣概在文章里也得到充分的反應。“自我觀之”行文持重, 反映了曾氏的卓見和膽識, 曾氏不旁征博引來論證和委婉地說出自己持反面的觀點, 而是以一種居高臨下洞察秋毫的勢態直抒己見。這樣寫的妙處在于使氣韻相連, 句與句之間很自然地形成節奏和張力。在一經否定了前句的觀點, 馬上又舉方苞, 又持否定, 儼如數股源頭, 驟間齊發, 略無闕斷。
“不妄加毀譽于人, 非特好直也。內之無以立誠, 外之不足以信后世, 君子恥焉。”曾氏提出自己的觀點是持之有理的。為文和評價一個人,不妄加毀譽, 語句堅卓, 立言也頗見高度。不盲從前人, 又不妄加褒貶于人, 這是“為文”和“立言”的要義, 這和古人的“不以言廢人, 不固人廢言”有異曲同工之妙。從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態度是極慎重的, 也可以看出他之所以推崇震川先生的用心所在。這是全文的立論部分, 寥寥數語, 敘事詳備, 堪稱神來之筆。
接著作者援舉 《詩經》 的 《崧高》、《烝民》詩篇, 又舉漢代《河梁》之詠, 六朝餞別之詩。援古證今, 由正到反加以明證, 足見立論言之有據, 非為信口雌黃,妄加揣測之辭。用這些例子旁征博引, 既加強了文章的說理的厚度和力度, 又為下文起了過渡的作用。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曾氏論文繼承了桐城派的熔辭章、義理、考據為一爐的筆法, 之所以特舉出《詩經》 中的《崧高》, 同尹吉甫送申伯之詩。《烝民》 中尹吉甫送仲山甫之詩及《河梁》之詠, 意在說明, 以文章、辭賦作為應酬工具便會使文章失去生命力, 并指出韓愈作序, 如同為人作俑一般, 又舉出莊子外篇、駢拇第八中“駢拇枝指, 出乎性哉, 而侈乎德。”用來比喻在為文如果失去文章的作用及意義, 而以文章作為應酬工具, 這樣的文章實乃多余。從這里我們可以看曾氏的為文主張是以文載道、以文明道的。而極力排斥矯揉做作, 無病呻吟之作。
黃河九曲至此略一回頭, 曾氏掉轉筆鋒, 直言不諱地指出震川先生的文章也并非字字金石、句句珠玉, 實事求是地指出他的賀序、壽序、謝序等應酬之作內容和形式可取之處甚少, 一些記敘往事, 哀悼親人的文章,是他散文中的珍品, 也是他散文成就的主要代表。文中的“蹏涔之水”是牛馬足跡之水, 和下文的“海濤者”相對, 這是一個設喻, 富有極強的諷刺意蘊、將當時模擬震川之文, 只是得其形, 而渙散其神采, 寫文章空洞無物的現象實痛責了一番。實際上這里也暗寓了震川為文的缺點,也指出王世貞,李攀龍輩多摹擬古人,絕少創新,因此不得脫胎換骨、點鐵成金之妙,他們的作品往往言之無物。文中“神乎?味乎?”兩個反問句緊緊相連,讀之大有氣勢而又不乏韻度,令人神思向往,心有戚戚。“徒費詞耳”一句,更是一針見血,痛哉!快哉!這段是本文的他證推論,文辭緊湊,例句生動形象,讀來饒有趣味。
指出震川為文的缺點并非本文的要旨,曾氏不疾不徐,欲擒故縱,拉長文脈,寬大文網。這樣寫一方面能增大讀者的心理距離,同時也揪緊了讀者的心弦。寫到這里,文理已熟,曾氏點到即止,掉首一個回馬槍,舉出震川為文不隨波逐流,不為世俗所囿,直抒胸臆,保持自己文章的特點,清新樸素,感情真摯,這也是感嘆震川為人作人有膽有識,創一代文風的成就,也傾注了曾氏對震川文章少肯師友之益的惋惜,表白了自己趨同的為文之道。
曾氏私淑桐城,堪稱“準桐城派”,又是湘鄉派的首領,但觀其文,卻一反桐城派文人“才氣薄弱”的弊病,力矯桐城派狹隘之界,擴充視聽,不墨守唐宋八大家之文而較廣泛地吸取先秦和兩漢之風,氣勢豐沛,獨具一格,少有桐城派文章寒澀枯窘的弱點,昂昂然大有須眉氣概。
麻雀雖小,五內俱全,本文無段無式,頗似信口而發的高論。然而細品之下,則有立論、他證和本證。全文一氣呵成,筆不停頓,雖無小橋流水,但意境清新語調自然;雖缺枯樹老鴉,然立意高雅練達沉雄,頗堪玩味。
總之,此文巧于構思,深于諷托,嚴整簡當,情摯意婉,它把抒情和說理結合起來,既不是空泛無邊的抒情,又避免了抽象的說理,而是情中見理,理中寓情,情理互相生發,契合無間,顯示出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
上一篇:《古文觀止·趙佑·書《書永清張乞人事》后》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宋金元文·李格非·書《洛陽名園記》后》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