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岑 參①
輪臺城頭夜吹角,輪臺城北旄頭②落。
羽書昨夜過渠黎③,單于已在金山西。戍樓西望煙塵黑,漢兵屯在輪臺北④。上將擁旄西出征⑤,平明吹笛大軍行。四邊伐鼓雪海涌,三軍大呼陰山動⑥。虜塞兵氣連云屯,戰場白骨纏草根。劍河風急雪片闊,沙口石凍馬蹄脫。亞相勤王甘苦辛⑦,誓將報主靜邊塵。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注釋】
①岑參:見《銀山磧西館》。
②旄(máo)頭落:意為胡人有敗亡之兆。旄頭:指旄頭星,即昴星,舊時以為“胡星”。
③渠黎:地名,漢時西域國名。
④漢兵:指唐軍。唐詩中多以漢代唐。
⑤旄:古代出征的大將或出使的使臣,都以旌節為憑信,為皇帝所賜。旌節用金屬或竹子做成,而以牦牛尾裝飾在端部,稱旄。
⑥陰山:地名,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這里泛指邊地的山。
⑦亞相:封常清于天寶十三載以節度使攝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在漢時位次宰相,故詩中美稱為“亞相”。
⊙【賞評】
本詩寫一場戰爭的發動過程。
起首六句寫兩軍對壘的緊張情況。輪臺城上,唐軍夜吹號角,士氣高漲,而敵軍則運星降落,預兆不佳。三、四句寫唐軍軍書速遞,敵人行動迅速。五、六句講面對敵人入侵,唐軍也已做好準備,屯兵于輪臺城北部。
以下四句寫唐軍出征時的雄壯氣勢。上將帶著符節出征,天剛亮時,笛子聲中大軍出動。四邊鼓聲雄壯,似乎雪海也為之洶涌。三軍呼聲威猛,似乎陰山也被撼動,對敵軍已形成合圍之勢。
再下四句寫戰場形勢的險惡。對方兵力如云盤踞,勢力龐大。戰場上白骨遍野,風吼雪大,石頭冰凍,馬蹄脫落。
最后四句照應題目,表送別之意,并對封大夫的忠心報國之志表示頌揚,預祝其早立戰功,青史留名。
全詩起筆就渲染戰爭的氣氛,然后層層深入,將唐軍將士的氣勢與軍威渲染得豪壯感人,也為末尾寫祝頌之意作了鋪墊。
⊙【詩評選輯】
①清·王阮亭編,吳煊、胡昉輯注《唐賢三昧集箋注》:二句一解,平仄互用,末一解四句作收結,格法森嚴。
②清·李《詩法易簡錄》:此詩前十四句,句句用韻,兩韻一換,節拍甚緊。后一韻衍作四句,以舒其氣,聲調悠揚有余音矣。
③清·張文蓀《唐賢清雅集》:送大將出征,豈宜妄作感慨?如此閑閑著筆,既有情致,又不犯口,音節亦自然,讀古人詩須識其苦心,學其妙法。
④清·施補華《峴傭說詩》:《輪臺歌》……其節短、其勢險也。
上一篇:岑 參《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壯志凌云詩賞析
下一篇:張敬忠《邊詞》壯志凌云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