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蘇軾·上梅直講書①
軾每讀《詩》至《鴟鸮》,讀《書》至《君奭》,常竊悲周公之不遇②。及觀《史》,見孔子厄于陳、蔡之間,而弦歌之聲不絕; 顏淵、仲由之徒,相與問答③。夫子曰: “匪兕匪虎④,率彼曠野。吾道非耶⑤?吾何為于此?” 顏淵曰: “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⑥。雖然⑦,不容何病? 不容然后見君子。” 夫子油然而笑曰:“回! 使爾多財,吾為爾宰⑧。” 夫天下雖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樂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貴⑨,有不如夫子之貧賤。夫以召公之賢,以管、蔡之親⑩,而不知其心,則周公誰與樂其富貴?而夫子之所與共貧賤者,皆天下之賢才,則亦足以樂乎此矣。
軾七八歲時,始知讀書。聞今天下有歐陽公者,其為人如古孟軻、韓愈之徒; 而又有梅公者(11),從之游,而與之上下其議論。其后益壯,始能讀其文詞,想見其為人,意其飄然脫去世俗之樂而自樂其樂也(12)。方學為對偶聲律之文,求升斗之祿,自度無以進見于諸公之間(13)。來京師逾年,未嘗窺其門。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禮部,執事與歐陽公實親試之(14)。誠不自意(15),獲在第二。既而聞之人,執事愛其文,以為有孟軻之風。而歐陽公亦以其能不為世俗之文也而取焉,是以在此。非左右為之先容,非親舊為之請屬,而向之十馀年間(16),聞其名而不得見者,一朝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茍富貴,亦不可以徒貧賤。有大賢焉而為其徒,則亦足恃矣。茍其僥一時之幸,從車騎數十人,使閭巷小民,聚觀而贊嘆之,亦何以易此樂也(17)!
《傳》 曰(18): “不怨天,不尤人”,蓋“優哉游哉,可以卒歲。” 執事名滿天下,而位不過五品,其容色溫然而不怒,其文章寬厚敦樸而無怨言。此必有所樂乎斯道也,軾愿與聞焉。
【注釋】 ①梅:梅堯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宣城古名宛陵,故世稱梅宛陵。他在仕途上極不得意,但在詩壇上卻享有盛名,是宋初大詩人。直講:官名,梅堯臣當時任國子監直講。書: 信。②軾: 自稱名,謙稱。《詩》: 指《詩經》。本只稱《詩》,后世稱為 《詩經》,編成于春秋時代,共三百零五篇,分為 “風”、“雅”、“頌”三大類,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鴟鸮》 (chixiao):《詩經·豳 (bin) 風》篇名,舊說成王對周公有誤會,周公為鳥言以自比,以贈成王,明其忠愛王室之情。《書》: 《尚書》,又稱《書經》。君: 尊稱。奭 (shi): 召公名。成王幼,召公和周公共同輔佐成王,而管叔和蔡叔散布流言,說周公企圖篡奪王位,召公對周公也深表懷疑,于是周公便撰寫 《君奭》篇,以剖白心跡。竊: 暗暗地、偷偷的意思。周公: 名旦,周文王 (姬昌) 之子。他輔佐兄武王 (姬發)滅殷,建立周王朝。③《史》: 《史記》。它為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所著,是我國最早的通史,也是優秀的傳記文學作品。孔子: 孔丘,字仲尼,魯國陬邑 (今山東曲阜)人。儒家的創始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陳、蔡: 春秋時代陳國和蔡國。顏淵: 顏回,字子淵,春秋時魯人,孔子的學生。仲由: 字子路,春秋時卞人,孔子的學生。④夫子: 孔子。匪兕 (si) 匪虎: 匪同“非”。兕,雌犀牛。⑤道: 治國平天下的政治主張。⑥至: 最極。容: 采納,容納。⑦雖然: 古漢語中的 “雖然” 是由兩個詞組成。“雖”相當于現代漢語的 “雖然”,“然” 相當于現代漢語的 “如此”、“這樣”。此處可譯為 “雖然如此”、“雖然這樣”。⑧宰: 家臣。⑨徒: 學生,門徒,徒弟。乃: 代詞,表示時間,相當于“就”、“才”、“于是”。⑩管、蔡: 管叔、蔡叔。管叔名鮮,蔡叔名度,都是周武王之弟。(11)歐陽公: 歐陽修,字永叔,吉水 (今江西) 人。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公,敬稱。孟軻: 字子輿,戰國時鄒 (今山東鄒縣一帶) 人。他在儒家學派中的地位僅次于孔子。韓愈: 字退之,河南河陽 (今河南孟縣西) 人。唐文學家、哲學家。他力反六朝以來的駢偶文風,提倡散體,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之一。梅公: 梅堯臣。(12)飄然: 人神態瀟灑或事物飄搖的樣子。(13)對偶聲律之文: 詩和駢文。升斗: 一升一斗,言其甚少。度 (duo): 推測,估計。(14)禮部: 古代管理國家的典章法度、祭祀、學校、科舉和接待四方賓客事務的官制。執事: 在書信中對收信人的敬稱。此指梅堯臣。(15)不自意: 自己沒有想到。(16)先容: 事先請人介紹、說情。請屬: 屬,通 “囑”,請托的意思。向: 過去,以前。(17)閭巷: 里巷。易: 換。(18)《傳》: 泛指經書。
【譯文】 我每讀《詩經》讀到 《鴟鸮》篇,讀《尚書》 讀到 《君奭》篇,常常暗地里悲傷周公的不遇。等到讀了 《史記》,看見孔子在陳國和蔡國兩國之間被圍困,可是彈琴唱歌的聲音不斷,還跟顏淵、仲由一類學生互相問答。孔子說: “我不是犀牛,不是老虎,卻在那曠野里奔跑,是我的政治主張不對嗎?我為什么到這樣地步?” 顏淵說: “老師的道理很遠大,所以天下的人不能夠容納; 雖然這樣,但是不能容納又有什么害處呢? 不能容納這才顯現出您是品德高尚的人。” 孔子自然而然地笑著說: “回,假使你有很多錢,我愿為你管賬。”天下雖然不能容納孔子的政治主張,可是他和他的學生已感到滿足,是這樣的互相快樂。于是,我現在知道周公的富貴,有時候反而不如孔子的貧賤。以召公的賢明,以管叔、蔡叔的親近,然而不知道周公的心思,那么周公有誰和他一同享受這富貴? 可是孔子之所以和他共處貧賤的,都是天下的賢才,那么在這方面也足以快樂了。
我七八歲的時候,才開始知道讀書。聽說現在天下有歐陽公這人,他的為人像古代的孟軻、韓愈一樣; 而又有梅公這個人,跟從他交游,并且同他議論古今。后來到了壯年,才能誦讀他們的文章詞賦,仿佛看見他們的為人,想必他們一定是飄然地脫去世上塵俗的快樂而自樂其樂吧? 正在學習詩、詞、賦,求得一升一斗的薪水,自己估計沒有機會進見諸公的面。來京城一年多,不曾看見他的大門。今年春天,天下的讀書人多聚集在禮部考試,您和歐陽公親自來考試我們,我自己也沒有想到獲得第二名。后來聽說,您喜愛我的文章,認為有孟軻的風格,歐陽公也因我能夠不做世俗的文章而錄取我。因此錄取的原因就在這里了。沒有左右的人替我事先說情,也沒有親朋好友替我請托,而過去十多年只聽到名字而不能見到的人,一下子就成為知己。退一步思考這件事,一個人不可以茍且地求富貴,但也不可以只求貧賤,有大賢人在這里,自己能成為他的學生,就也足以依靠了。如果求一時的僥幸,跟從許多車馬和數十個人,使里巷的小百姓聚集起觀看并且贊嘆,怎能換取這種快樂呢!
經書上說: “不埋怨天,不埋怨人。” 因為悠閑無事,可以度過所有的歲月。您的聲名充滿天下,而官位不過五品,您的面色溫和不惱怒,您的文章寬厚、敦重、樸實卻沒有怨言。這必定有所快樂吧! 正是這個道理。我愿意參與和聽聽你的教誨。
【鑒賞】 宋仁宗嘉祐二年,蘇軾應試進士考試時,撰寫了 《刑賞忠厚之至論》一文。這次考試,歐陽修是主考官,梅堯臣為參評官。歐陽修和梅堯臣對蘇軾的應試之文極為贊頌,因蘇軾不知其文 “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 的出處,錄為第二名。蘇軾對于歐陽修、梅堯臣的認可,十分感激,因而撰寫了這封感謝信。但是撰寫這封感謝信時,梅堯臣擔任國子監直講,所以稱他為“梅直講”。
本文先交代了撰寫感謝信的緣由。蘇軾撰寫這封感謝信的主要緣由,是獲得了賢人作知己。先以富貴如周公的不遇,貧賤如孔子有弟子為知己,兩相對照,引出了自己遇歐陽修、梅堯臣知己之樂,表達了“窺其門”的心愿。接著,敘說了歐陽修、梅堯臣為何值得作者感謝。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蘇軾被歐陽修、梅堯臣試之,“誠不自意,獲在第二。”其二,梅堯臣和歐陽修對蘇軾的文章給予了高度評價。梅堯臣評價為,“以為有孟軻之風”; 歐陽修評價為,“不為世俗之文”。從而肯定了歐陽修、梅堯臣的公平正直,客觀求實的品格。最后,贊揚了歐陽修、梅堯臣的可貴精神,并表示將向他們學習,“軾愿與聞”。全篇意境深遠,委婉有致,言辭懇切,用語得體,不亢不卑。
上一篇:《古文觀止·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宋金元文·蘇軾·上梅直講書》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