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左傳》·石碏諫寵州吁
(隱公三年)
衛莊公娶于齊東宮得臣之妹, 曰莊姜【1】。美而無子。衛人所為賦 《碩人》也 【2】。又娶于陳, 曰厲媯。生孝伯, 蚤死。其娣戴媯 【3】, 生桓公, 莊姜以為己子。
公子州吁, 嬖人之子也 【4】。有寵而好兵, 公弗禁。莊姜惡之。
石碏諫曰 【5】:“臣聞愛子, 教之以義方, 弗納于邪。驕、奢、淫、佚, 所自邪也。四者之來, 寵祿過也。將立州吁, 乃定之矣; 若猶未也, 階之為禍【6】。夫寵而不驕, 驕而能降, 降而不憾, 憾而能眕者【7】, 鮮矣。且夫賤妨貴, 少陵長, 遠間親, 新間舊, 小加大, 淫破義, 所謂六逆也。君義、臣行,父慈、子孝, 兄愛、弟敬, 所謂六順也。去順效逆,所以速禍也 【8】。君人者, 將禍是務去; 而速之, 無乃不可乎!”弗聽。
其子厚與州吁游。禁之, 不可?;腹?, 乃老【9】。
【注釋】
【1】 衛莊公: 衛, 姬姓國。莊公: 名揚, 衛國的十二代君主, 是衛武公的兒子。東宮得臣: 東宮, 太子所住的宮室, 太子也稱為東宮。得臣: 齊國太子的名字, 是齊莊公的太子, 早死未得立。莊姜: 莊, 從夫謚; 姜, 夫人自己的姓。
【2】 《碩人》: 《詩經·衛風》篇名。
【3】 娣: 妹妹。戴、厲皆為謚號。
【4】 嬖 (bi)人: 地位低賤而得寵的人, 不論男女都可稱嬖人。此處專指莊公的寵妃。
【5】 石碏 (que): 衛國的大夫。
【6】 階之為禍: 階, 階梯。意即誘導他作禍亂。
【7】 眕 (zhen): 安定。
【8】 速: 招致。
【9】 老: 告老, 年老退休。
【賞析】
直臣敢諫, 在君主一統天下的古代中國, 這是古已有之的歷史現象。春秋時代衛國莊公的大夫石碏, 便是載入史冊的較早的直臣之一。
全文緊緊圍繞著一個“諫”字來寫, 敘述了石碏為何而諫, 如何進諫,進諫的結果如何。行文層次分明, 條理清晰。
首先, 文章交待了衛莊公的家庭妃妾子女情況, 這里有一個重要的人物——衛莊公的正宮夫人莊姜, 她是一位美麗而賢德的女子, 她既是正統的化身, 那么她的愛憎, 便成為判斷是非的一個準則。然而, 這位美人的命運卻十分不濟, 她不能生育, 這在當時顯然是個不小的缺陷。她所認的兒子桓公, 雖然按照宗法原則, 應是法定的王位繼承人, 但卻不是莊公最為寵愛的兒子, 莊公偏偏寵愛另一位寵妃所生的庶子州吁。矛盾往往就是這樣引起的。作者寥寥幾筆, 便揭示了矛盾的由來, 為下文的石碏進諫作了鋪墊。古來寵子未有不驕的, 州吁更不例外, 他有恃無恐, 爭斗成性,顯得肆無忌憚, 自然, 他的所作所為超出了倫常所能允許的限度, 肯定會被夫人莊姜所深深厭惡。同時, 也使人深深感到莊姜命運的值得同情, 怪不得衛國人民為她創作了《碩人》, 使她的形象帶著人們的情愫, 隨著《詩經》一起經百世而不衰, 并且, 在當時就有正直而明智的大夫石碏,從國家利益的角度, 在衛莊公面前, 力陳莊公寵州吁之過, 為莊姜的命運鳴不平。
石碏的諫詞是全文的重點, 其內容幾乎和孔夫子的《論語》所言如出一轍, 為后世留下了當時人們對于社會、人生的思考, 提出了一系列倫常道德的準則和規范,以及對于國家的興衰、對下一代教育等等方面的認識,這些都可視為一筆精神遺產,供我們來考察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征。如果說《論語》多是語錄性表述的話,那么石碏的諫詞則是有針對性的,是具體而微的。
石碏首先從“教子之方”談起,提出了“義”的概念,即規矩和法度是應當遵循的,而萬萬不可走邪路,驕奢淫逸是邪惡的開端,而這一切都是由于父母的溺愛而造成的。于是話鋒一轉,落到了州吁身上,并且點出了問題的癥結所在,可謂一針見血,絕無贅言。說服別人,重在以理服人,石碏便曉之以理,指出“寵而不驕,驕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鮮矣”的一般規律,然后又用一個以“且夫”來引導的強調句,以“六逆”和“六順”作對比,而“六逆”則是指出了與倫常道德相悖逆的現象,即以州吁為代表的“賤、少、遠、新、小、淫”的所謂“邪”的勢力占優勢,而以莊姜和桓公所代表的“貴、長、親、大、舊、義”的所謂“義”的方面則處于被“邪”所壓制的劣勢,通過這種對比,使人一目了然了莊公的錯誤之處。最后,將這種對比引到最終將產生的結果上,預言“去順效逆”必將招致禍端,并請求盡快除掉這一禍害。語氣中肯,撼人心魄,同時,又因為這是在向國君進諫,用詞又較為委婉,常常不是單刀直入地正面指責莊公的行為,而是列舉應該遵循的規矩和常理。然而,即使是這么一席出自肺腑、為國事擔憂的話語,最終也沒能打動莊公。
石碏好像已經預見到衛國將要禍起蕭墻,當桓公即位時,他便告老還鄉了。
歷史就是這樣開了一個玩笑,據《左傳·魯隱公四年》記載,衛州吁果然殺掉了衛桓公而自立為國君,對衛國人民濫施淫威,而石碏的兒子石厚則也助紂為虐,成為州吁的幫兇。石碏的預見都得到了驗證,同時,就證明了其諫詞的有理之處。然而,石碏更用自己的行動博得了人們的進一步敬重:為了去除國難,他略施小技,將亂國者州吁及其幫兇、自己的親生兒子石厚一同殺死,為國除害,他本人也在歷史上留下了“大義滅親”的美名。
本篇的重點就在于石碏諫詞的內容,對后來事件的發展的進一步交待,也更加證明了石碏言論的正確性,由此可見,本篇的構思是較為巧妙的,至于石碏諫詞的內容,可以視為長期以來封建社會用以經邦治國的方針之一,對之進行一些有價值的考察,會更加深我們對于傳統的認識。
上一篇:《古文觀止·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左傳·石碏諫寵州吁》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