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①。晉軍函陵,秦軍氾南②。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 “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③,師必退。”公從之。辭曰: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④。” 許之。
夜縋而出⑤,見秦伯。曰: “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⑥?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⑦,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⑧,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 既東封鄭⑨,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⑩,將焉取之? 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11),乃還。
子犯請擊之(12)。公曰: “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1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與,不知; 以亂易整,不武(14)。吾其還也。”亦去之。
【注釋】 ①晉侯:晉文公。秦伯:秦穆公。無禮于晉:指晉文公為公子逃亡在外時,途經鄭國,鄭文公沒有按禮節接待他。貳: 有二心,指晉楚城濮之戰時,鄭助楚攻晉一事。②函陵:鄭地,在今河南新鄭北。氾 (fan)南: 氾水之南。③佚之狐: 鄭大夫。鄭伯:鄭文公。燭之武: 鄭大夫。④子:古代對男子的尊稱。⑤縋(zhui): 用繩子縛住身體,從城墻上放下去。⑥陪: 增加。⑦東道主: 東方道路上招待食宿的主人。因鄭在秦東,故有此說。行李: 外交使者。乏困: 指食宿方面的不足。⑧焦、瑕: 晉國二邑。版: 指防御工事。⑨封: 疆界。此指擴張自己的領土。⑩闕: 損害。(11)杞子、逢孫、楊孫: 都是秦國大夫。(12)子犯: 晉大夫,即狐偃,晉文公舅。(13)微: 非。(14)敝: 損害。知: 同 “智”。亂: 分裂。指秦晉兩國同盟破裂,互相攻戰。整: 團結。指秦晉兩國睦鄰友好。
【譯文】 晉文公、秦穆公包圍鄭國,因為它曾經對晉國無禮,而且有了二心,暗地里向著楚國。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水之南。
佚之狐對鄭文公說: “國家危險了,如果派燭之武去進見秦穆公,軍隊一定會退回去。” 鄭文公聽從了他的話。燭之武推辭說: “臣年輕力壯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 現在老了,無能為力了。” 鄭文公說: “我沒能早任用您,現在形勢危急才來求您,這是寡人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您也有不利啊。” 燭之武答應了。
夜里用繩子從城墻上吊下來,進見秦穆公。說: “秦、晉兩國包圍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如果鄭國滅亡而對君侯有好處,那就煩勞君侯左右隨從了。越過別國而把遠方的土地作為邊境,君侯知道這是難辦的,哪里用得著用滅亡鄭國來增加鄰國的土地? 鄰國的加強,就是君侯的削弱。如果赦免鄭國把它作為東方道路上的主人,外交使者的往來,供應他們所缺少的物資,這對您也沒有什么害處。何況君侯曾經把好處賜給晉國國君了,他答應給君侯焦、瑕兩地,早晨渡河回國,晚上就筑城拒秦,這您是知道的。晉國,哪里有滿足的時候? 已經東邊向鄭國開拓土地,又想肆意開拓它西邊的土地。如果不損害秦國,到哪里去取得土地?損害秦國來使晉國得到好處,何去何從,只有請君侯考慮。” 秦穆公很高興,與鄭人結盟,派遣杞子、逢孫、楊孫駐守鄭國,就回去了。
子犯請求攻擊秦軍。晉文公說: “不行。如果沒有那個人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這個地位。靠了他人的力量反而去損害他,這是不仁義; 失掉同盟國家,這是不明智; 用動亂來代替團結,這是不勇武。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撤走了。
【鑒賞】 這是 《左傳》記行人辭令的代表作品之一。魯僖公三十年 (前630),秦、晉兩個大國聯合起來攻打鄭國,包圍了鄭國國都,形勢十分危急。鄭文公派遣燭之武去說服秦穆公退兵。燭之武對秦晉兩國貌合神離的關系洞若觀火,于是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圍繞 “越國鄙遠,亡鄭陪鄰” 的中心,進行分化,說明舍鄭對秦國有利,而亡鄭對秦國不利的道理。表面上處處為秦國著想,骨子里卻是為了保全鄭國。燭之武的說辭既有形勢的分析,又有史事的引用,終以三寸不爛之舌折服了秦穆公,使秦不但放棄了滅鄭的念頭,而且留下一部分軍隊助鄭御晉。在這種情勢下,晉文公只好罷兵回國,鄭國得以保全。本篇展現了燭之武臨危不懼、解除國難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辯的杰出外交才能。全文不滿三百字,卻完整地記敘了一個復雜的歷史事件,語言精練有力,說理透辟。
上一篇:《古文觀止·王安石·游褒禪山記》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宋金元文·周敦頤·愛蓮說》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