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禮記》·晉獻公殺世子申生
(檀弓上)
晉獻公將殺其世子申生【1】,公子重耳【2】謂之曰:“子蓋【3】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驪姬【4】,是我傷公之心也。”曰:“然則蓋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謂我欲弒君也。天下豈有無父之國哉!吾何行如之?”
使人辭于狐突曰【5】:“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6】, 以至于死。申生不敢愛其死。雖然,吾君老矣,子少【7】,國家多難。伯氏不出而圖吾君【8】,伯氏茍出而圖吾君, 申生受賜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為恭世子也【9】。
【注釋】
【1】 世子申生: 世子: 古代天子、諸侯的嫡長子。 申生: 晉獻公之子。
【2】公子重耳: 申生的異母弟。 后為晉文公。
【3】 蓋: 此處同“盍”, 何不。下文“蓋”字同。
【4】驪姬: 晉獻公的寵妃。
【5】 狐突: 申生的師傅。
【6】 伯氏: 即指狐突。 魯閔公二年, 晉獻公派遣申生伐東山時, 狐突曾勸他趁此機會逃避到別的地方去, 申生沒有聽從。“不念伯氏之言”即指此而言。
【7】 子少: 指驪姬的兒子奚齊, 年紀尚小。
【8】 圖: 圖謀安邦定國之策。
【9】 恭: 亦作“共”, 申生的謚號。
【賞析】
本文選自 《禮記·檀弓篇》。 《禮記》是儒家經典之一, 主要記述關于禮制的一些評論和關于孔子及其弟子的一些故事傳說。 書中包括《檀弓》、 《大學》、 《中庸》、 《樂記》等四十九篇。 《禮記》大部分是戰國間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 三傳弟子所記, 也有少量秦漢人的記述。 它是研究我國古代社會情況、 儒家學說、 文物禮儀制度的參考書籍。
《檀弓篇》分成上、 下, 是《禮記》中獨具風格的篇章。 本文描寫晉國世子申生為了奉行“忠孝”, 甘受驪姬誣陷, 在面臨死亡時的心理狀態。作者通過這個故事, 宣揚“親親”的宗法思想。
晉獻公寵愛驪姬, 驪姬以讒言誣陷世子(即太子) 申生, 說他要謀殺其父獻公。 獻公輕信驪姬, 要殺害親子。 申生雖含屈蒙冤。 但為了奉行“孝道”, 既不向獻公剖白自己, 也不出亡避禍, 終于含冤自殺。 文章開門見山。開篇入筆寫“晉獻公將殺其世子申生”, 一開始便造成了一種緊張的氣氛。然而在這樣的情形下, 被殺者——申生卻顯得很坦然。 作者正是在這種不平靜的氣氛中描寫了申生坦然的心境,從而表現他的“盡忠盡孝”的德行。在環境與心境的強烈對比反差中揭示人物的性格品行, 可謂此篇的絕妙之處。寫申生奉行“孝道”主要通過兩件事。其一:通過公子重耳與申生的對話。公子重耳問, 申生答。一問一答,道出了申生的忠孝之心。“子蓋言子之志于公乎?”“不可。君安驪姬,是我傷公之心也。”“然則蓋行乎?”“不可。君謂我欲弒君也。天下豈有無父之國哉!吾何行如之?”明明自己有可言之理,但為了成全獻公對驪姬的寵愛, 自己有理也不講; 明明自己可以逃走免禍,但為了避嫌,寧可留下一死。正常情況下的子對父之孝、臣對君之忠,一般不會太引人注目;但是在這種不正常情況下,特別是在兒子蒙受生父的冤屈時, 兒子仍表現出盡忠盡孝,這不能不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古人的心目中,這樣的孝,真可稱之為“大孝”了。其二:通過申生派人辭別狐突講的一番話。“使人辭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愛其死。雖然,吾君老矣,子少,國家多難。伯氏不出而圖吾君,伯氏茍出而圖吾君,申生受賜而死。’”這一段寫申生為了“孝”承認自己有罪,而且決心以死盡“孝”。“愛其死”,這里應理解為:吝惜其死。“伯氏”二句是說:伯氏如不肯出來為君上圖謀安定國家的方法,那就罷了;伯氏如肯出來為君上圖謀安定國家的方法,那么我申生就等于受了您的恩惠,死了也是甘心的,臨死前,申生念念不忘的還是君國,想的還是自己死后如何幫助君上興國安邦。“忠孝之心”不僅要盡在生前,而且要盡到死后,待心意完全表白之后,“再拜稽首,乃卒”。這一段描寫把申生這個“忠孝”的形象更加深化了,申生所表現出來的“孝”,絕不是一般的“孝”,而是達到了“孝”的極限,如果說第一件事寫出了申生的“大孝”,那么第二件事就寫出了他的“極孝”。另外,這一段文字是飽含感情的。古人評論“吾君老矣,子少,國家多難。”為文章的“三轉”,“一轉一淚”、“一字一淚”, 的確如此。
本文篇幅雖小,但寫得委婉曲折,飽含感情,一字一淚,成功地塑造了申生這個念念不忘君國的忠臣孝子的形象,足見作者選材、用筆之功力。仔細體會本文,可以發現作者既對申生表示了同情,又含蓄地表示了不贊成他的愚孝行動的態度。的確,今天看來申生的“孝道”是非常愚昧的、完全不可取的,這是我們今天在欣賞這篇文章的藝術性時,對于其思想內容中的糟粕應注意加以剔除的。
上一篇:《古文觀止·蘇軾·晁錯論》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谷梁傳·晉獻公殺世子申生》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