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蘭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1),暮春之初(2),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3),修禊事也(4)。群賢畢至,少長咸集(5)。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6); 又有清流激湍(7),映帶左右(8)。引以為流觴曲水(9),列坐其次(10),雖無絲竹管絃之盛(11),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12)。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13)。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14),所以游目騁懷(15),足以極視聽之娛(16),信可樂也(17)。
夫人之相與(18),俯仰一世(19)。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20); 或因寄所托(21),放浪形骸之外(22)。雖趣舍萬殊(23),靜躁不同(24),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25); 及其所之既倦(26),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27)。向之所欣,俛仰之間(28),已為陳跡(29),猶不能不以之興懷(30); 況修短隨化(31),終期于盡(32)。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33)。”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34),若合一契(35),未嘗不臨文嗟悼(36),不能喻之于懷(37)。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38)。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 故列敘時人(39),錄其所述(40)。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41)。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注釋〕(1)歲在癸丑: 古人以干支相配紀年,永和九年,正當干支的癸丑。(2)暮春: 夏歷三月。(3)會稽(kuai ji): 郡名,其地相當于今浙江省北部和江蘇省東南部。山陰:今浙江省紹興縣。蘭亭: 在今紹興市西南二十七里,地名蘭渚,亭在渚上。(4)修禊(xi): 古人于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規定為三月三日)臨水行祭,以祓除不祥,謂之“修禊”。(5)群賢: 對孫綽、謝安、支遁等人的敬稱。少長: 指作者自己一輩的年長人和王氏子弟。咸: 皆。(6)修竹: 高竹。(7)激湍(tuan):流勢很急的水。(8)映帶: 相互映襯。(9)流觴: 流杯。把盛酒的杯子,放在流水的上游,任其漂流而下,停在誰的面前,就取而飲之。曲水:環曲的水渠。(10)次: 旁邊。這里指水邊。(11)盛:多。(12)幽情: 深細的情懷。(13)惠風: 和煦的清風。(14)宇宙: 自然、人事。品類:萬物種類。(15)游目: 舉目觀望。騁懷: 舒懷。(16)極:盡。視聽之娛:視覺和聽覺方面的樂趣。(17)信: 實在,確實。(18)相與: 相交接,過往。(19)俯仰: 低頭和抬頭,比喻時間短暫。(20)懷抱: 襟懷抱負。晤言: 交談投機。(21)因寄: 有所依托。所托:有所依傍。(22)放浪: 任性不羈,不拘檢束。形骸: 形體,身體。(23)趣舍: “趣”同“趨”,趨舍,同取舍。萬殊:各不相同。(24)靜躁: 安靜與躁動。(25)快然:大喜過望的樣子。(26)所之: 已得到的。之:往。(27)感慨系之: 感慨隨著產生。系:附著,隨著。(28)俛仰: 同“俯仰”。(29)陳跡: 舊跡,往事。跡: 事跡。(30)猶: 尚且。以之興懷:由于它而引起感觸。(31)修短: 長短,指壽命的長短。化: 造化,指天。隨化:由天決定。(32)期: 期限。(33)古人: 指孔子。死生亦大矣: 見《莊子·德充符》,“仲尼曰: ‘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34)興感之由: 發生感慨的緣由。(35)若合一契: 如符契那樣相合。契:符契,古人用作憑信之物,用竹、木等做成,刻有文字,剖成兩半,雙方各執一半以為憑證。(36)臨: 看、視的意思。嗟悼: 嘆息傷感。(37)喻:明白,理解。之: 指臨文嗟悼的情況。(38)固: 相當于“乃” 。一: 同一。齊: 相同。彭:指彭祖,傳說他的壽數很長,活了八百歲。殤: 天折。短命早死的人。(39)列敘時人: 一個一個地記下當時與會的人。(40)述:指所作的詩文。(41)致:情致。
〔鑒賞〕東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全文三百二十五字,描寫了廣闊的自然風景,抒發了對人生無限感慨的情懷,情景交融,渾然貼切,有許多寫作手法可供借鑒。
公元353年陰歷三月三日,王羲之和當時的名士孫統、孫綽、謝安、支遁等四十一人,為過修禊日,宴集于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與會人興致勃起,詩意大發,當場作了許多首詩。王羲之為這些詩作了這篇序,記述了宴集的盛況和觀感,通篇氣勢道媚勁健,同時也流露出一定的傷感情緒。
全序共有三個自然段,圍繞人如何看待生死這一主題逐步展開論述。作者特別注意這篇文字的紀實性。文章開始就敘述了盛會的時間、地點、原因,開門見山,沒有婉轉,使讀者感到文筆樸實; 然后敘述與會的人,有群賢少長之眾,紛紛接踵沓來; 再往后,以絢爛彩筆描繪了所會之地的風光、環境,山水竹樹之勝,清流飛泉之聲,都寫得簡練準確,筆出自然。作者寫景是為了抒情。寫勝地引出飲酒,就飲酒敘寫賦詩,這就自然而然地寫出良辰美景之樂,極盡視聽之娛。這段的描寫與敘事環環相扣,線條清晰,狀景抒意合情合理。
第一段情景交錯,使人感到盛會難得,同時也為下文的集中議論作了鋪墊。作者在第二段承上段的“樂”字,論說人總難免為“欣于所遇”的樂以及“情隨事遷”的憂所左右,進一步感嘆人生“終期于盡”的無可奈何的感情。但是,王羲之在文中,批判了老莊的死生一體的虛幻世界觀,認為生是生,死是死,不能同等看待,這一點勝于那些士大夫階級的流行觀點。作者由盛會自然環境的描寫引出這些議論,使讀者并不感到唐突,主要是把情和景交織在一起來寫的,并由“樂”字開拓墨叢,顯得特別錯落有致。
王羲之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書法家,有“書圣”的雅號,他的筆鋒隨意揮寫,寥寥數行,氣魄不凡,這和他的文章風格大體一致。
上一篇:《古文觀止·蘇轍·六國論》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王羲之·蘭亭集序》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