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甫
胡馬大宛名, 鋒棱瘦骨成。
竹批雙耳峻, 風入四蹄輕。
所向無空闊, 真堪托死生。
驍騰有如此, 萬里可橫行。
這是一首詠物詩。大約作于公元740—741年間,系詩人漫游齊趙、“裘馬頗清狂”的年輕快意時期的作品,抒發了一種意氣風發的豪邁之情,帶有較濃的浪漫主義色彩。
前四句詠物寫實。詩人猶如高手寫生,大筆勾勒,形神兼備。首句點出了馬的產地大宛,這是漢代西域的一個國家,以產良馬著稱。此馬出處實在不凡,先聲奪人。再寫馬的體格。不落俗套,遺形似而尚骨氣,特別寫出馬的瘦骨宛如刀鋒,啾啾一匹駿馬,威而逼人。順勢一筆,點染了馬的雙耳,如斜削的竹筒一般挺然而立。古人認為,雙耳豎直,為良馬特征。如此良馬,當然極善走了,故有“風入四蹄”一說,似足不踐地,神速也!一“批”一“入”,錚錚有聲,極狀馬之雄威。
后四句轉入抒情言志,為虛寫。“所向無空闊”,以縮小空間距離來形容馬的氣概。日行萬里,越澗注坡,好一匹駿馬:生死不負,臨危可托。寫馬實在是寫人。誰不認為這是一位可靠的朋友、忠貞的戰友、勇武的將士呢?最后兩句因勢作結,詩人對朋友房兵曹寄以熱切的期待,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建功立業、封侯萬里的抱負。既收得攏又宕得開。
詠物詩貴在“不即不離”。既能進物之內,又能出于物之外。野史稱韓干畫馬,自己身作馬形,從中悟出道理。老杜寫馬,動之以情,功力不在其下。詩中的“大宛”良馬,骨相奇異,耳尖如削竹,四蹄生風,確是不同凡響。如此一匹良馬,卻使人感到并非僅是坐騎,而是良友、勇士、豪杰的形象。人的情志鐘于馬,馬體現人的精神。“撇手游行不局于題,妙仍是題所應有”(紀昀語)。這,老杜做到了。
上一篇:《歸雁·唐·錢起》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放鷓鴣詞·唐·柳宗元》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