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炎午2
嗚呼! 扶顛持危,文山、諸葛3,相國雖同,而公死節。倡義舉勇,文山張巡4,殺身不異,而公秉鈞5。名相烈士,合為一傳,三千年間,人不兩見。事謬身執6,義當勇決;祭公速公,童子易簀7。何知天意,佑公憐才;留公一死,易水金臺8?乘氣輕命,壯士其或;久而不易,雪松霜柏! 嗟哉文山,山高水深;難者回天,不負者心! 常山之舌,侍中之血9;日月韜光10,山河改色。生為名臣,沒為列星,不然勁氣11,為風為霆。干將莫邪12,或寄良冶13;出世則神,人土不化。今夕何夕,斗轉河斜14,中有光芒,非公也耶?
1文丞相:文天祥。文天祥就義后,作者寫此文悼念。2王炎午(生卒年不詳):字鼎翁,曾隨文天祥起兵。有《吾汶稿》。3文山:文天祥字文山。諸葛:指諸葛亮。4張巡:唐朝將領,安史之亂時,率軍隊人城,與許遠同守睢陽,城破遇害。5秉鈞:執國政,這里指宰相職位。6謬:悖謬,指失敗。執:被俘。7“祭公”二句:“童子易簀”出自《禮記》,曾參臨死時,身邊童子指出他用的竹席華美,曾參撤換后便氣絕身亡。此處是借指作者曾在文天祥被元軍俘獲后生祭文天祥,促其為義節速死。8“易水”句:指文天祥就義處為燕地。“常山”二句:安史之亂時,常山太守顏杲卿起兵抗賊,被俘后罵不絕口,舌頭竟被鉤斷。嵇紹在晉惠帝時為傳中,戰亂時,以身掩護惠帝,被殺身死,鮮血濺到惠帝衣服上。文天祥在《正氣歌》中有“為嵇侍中血”、“為顏常山舌”之句。此處是作者用來贊頌文天祥的忠義。10韜光:隱藏光輝。11不然:不滅。然,通燃。12于將莫邪:寶劍名。干將為雄劍,莫邪為雌劍。13“或寄”句:意為干將莫邪是良工冶煉而成。14斗:指北斗星。河,指銀河。
【析點】 文天祥是一位民族英雄,他被俘之后,作者曾寫生祭文,希望文天祥盡速取義成仁。他之所以如此,并不是不相信文天祥的氣節,而是希望他少遭屈辱與磨難。而文天祥在大都(今北京市)被監禁長達三年,受盡折磨,不屈而死。文天祥遇害后,作者寫此文悼念。
作者把文天樣和諸葛亮相比,指出同為宰相,而文天祥死于氣節;又把他和張巡相比,指出同為殺身成仁,而文天祥位高功大,從而歌頌了文天祥不同尋常的一生。既是“名相”,又是“烈士”,“三千年間,人不兩見”。文天祥曾在獄中作《正氣歌》,決心效法古人,忠貞不屈。作者贊揚他不是“乘氣輕命”的一般壯士,而是“久而不易”的“雪松霜柏”。其志如山高如水深。雖難以“回天”挽救宋朝的滅亡,但“不負者心”,一片忠心永存。“日月韜光,山河改色”二句,極贊文天祥為國捐軀感天動地。祭文最后遙想文天樣死后化為“列星”,化為風雷,入土不化,光照千古。英雄業績和民族氣節名垂而不朽。
祭文用四字句,整齊莊重,用典又加深了意境和感染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祭文大半篇幅詠史寫人,完全是現實主義的寫作方法;而以“日月韜光,山河改色”二句為樞紐,轉而為以浪漫主義的手法,歌頌死者,感情激越,文筆靈動,寄寓了作者對文天祥的深切懷念和崇高敬意
上一篇:《晚游六橋待月記》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朱元璋畫像》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