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魏禧·與李翰林書
蜀之山,峭狹而自上【1】,奇險甲天下,故人才不多生,生則必奇【2】。執事【3】,蜀奇士也。通籍后【4】,僑江南【5】,足跡交天下,才益博大。以蜀之人居江南而游天下,其奇且博大也固宜【6】,抑又當不獨在文章。
禧江右鄙夫,縣最僻【7】, 于文章宜無所知。天下稱文盛矣,執事少所可【8】。嘗聞友人閔賓連竊謂禧為可與言,又奉書征所未刻文。謹錄若干首以獻。禧隱居金精翠微山【9】,奇石四十里,為古神仙之宅, 自謂足終老。然嘗披蜀圖志,則是固盆盎中物【10】,不得望部婁【11】。
禧不敢更費辭,惟執事教。幸賜德音焉。
【注釋】
【1】峭:指山勢高陡、險峻。
【2】奇:奇異的,罕見的,不尋常的。
【3】執事:〈書〉原指侍從左右供差遣的人。此為尊稱。
【4】通籍:士中進士,著籍于官,叫通籍。
【5】僑:古代指在外鄉居住。
【6】固:本來。宜:應該、應當。
【7】江右:指江西。縣:指寧都縣。
【8】可:許可。
【9】金精:在寧都縣西北十五里,被道家列為三十五福地。翠微山:在寧都縣西十里,為金精十二峰之一。
【10】盆盎:瓦制容器。
【11】部婁:小山。
【賞析】
《與李翰林書》是明人魏禧的作品。該文篇幅不長, 短小精悍,言簡意賅,結構嚴謹。開篇氣勢不凡, 更顯得文章別具特色。
這封書信的主旨沒有在開頭交代, 而是在結尾才點明, 書信的內容是漸漸展開的。主要分前后兩部分: 前一部分是作者魏禧對李翰林的頌揚;后一部分是作者的自謙之辭, 認為自己孤陋寡聞, 不能與之相比, 結尾明確表示愿意聽從李翰林的教誨, 點出書信的主旨。
前一部分對李翰林的頌揚, 不是面對其人直言快語, 而是委婉曲折,十分含蓄。文章從對四川的山的稱贊人筆, 簡單的兩句話, 概括了四川山脈的兩大特點: 一是峻峭; 二是狹窄。作者從山的高大、挺拔和山路的曲折、幽深兩個方面盛贊四川的山奇特、艱險, 堪稱天下第一。為什么先寫山? 寫山是為了給寫人作鋪墊。下面兩句就道出了目的:“在這樣的艱苦環境中 (指地靈), 因而有才識、有學問的人產生不多, 但如果一旦產生出來, 那就一定不同一般。” (指人杰) 可見寫山是為了寫人, 當然也是為了寫文這個開頭, 不落俗套, 文風迥異凡俗,“文亦有蜀山峭狹之勢”, 堪稱妙筆。
接著作者就從“地靈”和“人杰”的關系, 即“環境”和“人”的關系談起,分析了在艱苦的環境中, 有才識、有學問的人不宜產生或較少產生的原因。由于高山的阻隔、環境閉塞、交通不便, 人們不易往來, 文化也很難交流, 所以“人杰”不容易產生或產生也比較少, 但不是絕對沒有。接著作者筆鋒一轉“生則必奇”, 如果一旦“人杰”產生, 那就一定非同凡響, 定然超越常人。那么, 誰是這樣的人呢?“執事, 蜀奇士也。”李翰林正是四川最有才識, 最有學問的人。為什么這么說呢?作者認為: 李翰林生在四川并未占據成才優勢, 可謂先天不利, 但是作官以后, 為他成才創造了條件,使他有機會客居江南, 到了這個人才濟濟的地方, 與天下人交游, 使他廣交朋友, 結識了許多才華橫溢、見多識廣、知識淵博的人。再加上他能博采眾家之長, 不斷充實自己, 使自己的才識、學問更加博大、精深, 從而寫得一筆出類拔萃的好文章。當然李翰林的聰穎、高明, 品德的高尚還不僅僅表現在文章上, 其他方面也是如此。在這里作者沒有花費更多的筆墨, 因為見文如見其人, 從他的文中, 讀者完全可以想象的出李翰林是怎么樣的一個人。
后一部分作者自謙自己是江右的一個粗魯人, 家鄉寧都地處偏僻, 由于孤陋寡聞,對于文章之道是外行。認為自己寫不出什么象樣的文章, 更談不上什么文采了。與天下浩如煙海的奇文妙句簡直無法相比, 真是自愧不如他人。然而出人意料的是, 李翰林卻對他的文章大加贊賞, 這已使魏禧受寵若驚了, 況且又聽說李翰林的好友閔賓連先生還要與之交談,又寫信索要他未曾發表過的文章,更使作者欣喜若狂。因此,恭敬不如從命,就抄錄了若干篇奉上。李翰林和閔賓連先生的賞識和尊重,使魏禧深受感動,更覺自愧不如。他們二人學問那樣博大,精深,況且能眼睛向下,不嫌棄自己的才疏學淺, 自己這個“門外漢”,又有什么值得滿足的呢?因此,魏禧開誠布公地道出了自己原來的想法:是想在這方園四十里的金精翠微山上隱居,安度自己的晚年,就滿足了。現在當魏禧翻閱了有關四川的輿圖方志之后,才知道小小的翠微山是那樣低矮、渺小,而蜀山是那樣的高峻、奇特,哪能與之相比呢?這真是小巫見大巫啊!作者進而從山寫到人,寫到自己不能和李翰林相比。因為李翰林知識淵博、高明聰穎、品德高尚,而自己相比之下是那樣粗俗無知、目光短淺、自滿自足;更進一步寫到文章不能相比, 自己寫的文章可以說是還沒有入門而李翰林的文章已經爐火純青,出類拔萃了,就像他的為人一樣,超出常人、不同凡響。處處對比,如此鮮明,使文章的內容步步加深。最后水到渠成,深感自己不如李翰林的地方實在太多了。因此,文章結尾處作者十分謙恭,心悅誠服地反復強調愿意聽從李翰林的教誨,并以此為幸事,點出了書信的主旨。
這封信既歌頌了李翰林博才多學,善取眾家之長,難能可貴;又表現了魏禧虛心好學,嚴于自責,善于求教。
上一篇:《古文觀止·魏晉南北朝文·吳均·與宋元思書》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韓愈·與陳給事書》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