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張養浩·游華不注》原文賞析
蒼煙萬頃插孤岑,未許君山冠古今。翠刃剚云天倚劍,白頭歸第日揮金。攀援直欲窮危頂,歌舞休教阻盛心。星月滿湖歸路晚,不妨吟棹碎清陰。
華不注山在今山東濟南市歷城縣東北十五里。據《春秋地理考實》: “不,音跗 (fu)……謂花蒂也。言此山孤秀,如花跗之著于水也。” 又《歷乘》卷十五《景物考》云: “城東北十里許,虎牙桀立,芙蓉秀出,高峙小青河之上,名曰華不注。登臨者不假輪蹄,由明湖出一帆,直達其下。”可見,大明湖與小青河連接相通,而華不注山正聳立在這萬頃碧波之上。張養浩是濟南歷城人,這首詩就是他至治元年 (1321)辭官歸隱家鄉之后所作,描繪了華不注山從明湖中挺秀而出、孤峰凌煙的雄姿,以及詩人游興酣暢、樂而忘返的心情。
開篇以如椽大筆、氣吞六合之勢,情濃墨酣地勾勒出華不注山不同凡響的雄姿: 一座孤峭秀美的山峰,在萬頃碧波、蒼煙浩渺的水面上,巍然拔地而起,仿佛從天而降,插在這寬闊的水面上一般; 又像一把鋒利的倚天長劍,直剚 (zi刺入)九天云霄之上。這蒼煙孤峰的壯觀,使詩人情不自禁地聯想到那“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白銀盤里一青螺” (劉禹錫《望洞庭》) 的洞庭湖中的君山,誰說君山能冠絕古今,獨美于前?華不注山的英姿完全可以和君山媲美,不許它獨占鰲頭! 拿君山來對比陪襯,進一步突出華不注的形勝之美,且虛實交錯,使詩意更加空靈高遠。于是詩人意興飛揚,慶幸自己五十二歲辭官歸家,雖然鬢發斑白,總算實現了自己 “乞得自由身,且作太平民,酒吸華峰月,詩吟濼水春” (《雁兒落兼得勝令》) 的夙愿。既然如此,怎能不連日揮金,優游詩酒,與親朋盡情游賞共樂呢?作者曾在散曲《越調·寨兒令·辭參議還家》 中記述了他“連飲鄉會十余日”,“朋友相將,日日大筵張……大明湖搖畫舫,華不注倒壺觴”的盛況,正可移作“日揮金”的注腳。《漢書·疏廣傳》載: 疏廣告老還鄉,用朝廷賜他的很多黃金,每天大宴親朋故舊,揮金如土,縱情娛樂,后世傳為美談。詩人暗用此典故,以狀自己辭官輕松、宴酣行樂的豪興。以上是前四句,寫泛舟湖上所見華不注孤峰凌煙之景的觀感。
第三聯才寫登山的豪情逸興。詩人與賓朋泛舟山下,開始舍舟、上岸、登山。他興致勃勃,攀援直上,要一鼓作氣直登山頂最高處 (危頂),以便領略那“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的奇觀。此時,亭臺酒榭上的輕歌曼舞,酒饌佳肴,都無法挽留、阻止他那旺盛的攀登豪興。也許是同游的朋友勸他不要勞累登山,權且在這山下水邊亭榭上,歌舞侑酒,輕松留連罷,但詩人豈能滿足于席間雅興,所謂“無限風光在險峰”嘛,所以才有“休教”之語。
尾聯寫星月滿湖中泛舟而歸。詩人因為游興方酣,完全被這優美動人的湖光山色所陶醉,所以留連忘返之中,不覺夕陽西墜,皓月東升,滿天星斗倒映湖中。雖然 “歸路晚”了,但能欣賞這“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岳陽樓記》) 的湖光夜景,也別有詩情畫意。所以詩人悠然自得,對景吟詩,鼓棹而歌,那歌聲在萬頃煙波上空回蕩,那船槳劃破了湖中的波光月影,皺起層層片片的漣漪,仿佛無數銀光閃閃的魚鱗在閃動,又象無數金蛇在曼舞。李后主曾有 “歸時休放燭花紅,待踏馬蹄清夜月” (《玉樓春》) 的逸興,但那只是宮廷中的陸路,比起這“星月滿湖歸路晚,不妨吟棹碎清陰” 的大明湖夜景,大概還得略遜一籌罷。
這首律詩寫得意興飛揚,淋漓酣暢,豪放瀟灑。由湖上觀山寫其孤峭雄姿,而以虛寫君山陪襯;攀援窮頂,狀其登山豪興,而以 “揮金”、“歌舞”襯墊; 吟棹夜歸,明其余興猶酣,如余音繞梁不絕。其間濃情奇景水乳交融,虛實映襯,相得益彰。前兩聯皆上句寫景,下句抒情,打破了律詩同一聯或皆寫景、或皆抒情的常格,更有豪放不羈的天然妙趣。前人評其詩“淵奧昭朗,豪宕妥帖”、“辭必已出”、“凜有生氣”。(李術魯翀《歸田類稿序》)今讀此詩,信不誣也。
上一篇:古詩《談遷·渡江》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楊允孚·灤京雜詠(百首錄三)》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