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珝
細竹漁家路,晴陽看結罾。
喜來邀客坐,分與折腰菱。
這首詩紀漁家之行。詩人依次描述所見所聞,像導游一樣指引讀者去領略漁家風光和人情。這種順乎自然的文字,看起來平淡無奇,卻跟漁家淳樸之風相諧和,達到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
首句落筆于路。在茂密的竹林中,有一條漁人往來江邊的小徑,兩旁翠竹枯勁清瘦,顯得又高又細。作者為訪漁家扶路而行,于遮天蔽日的濃蔭中忽高忽低,時左時右,頓生曲徑通幽之感。
次句和首句之間剪去了不少過節。此行既不同于孟浩然“過故人莊”,亦不同于陸放翁“游山西村”。因為人地兩生,所以盡管找到漁人之家,也不便孟浪從事。正在猶豫之際,傳來悠揚的漁歌,便循聲向前,來到一片陽光和暖的空地,欣賞漁家姑娘曬網結罾的手藝。“罾”本來特指以竹或棍為支架的方形魚網,這里用作泛指。
也許,詩人和姑娘的談話驚動了老漁翁,他知有客自遠方來,非常高興,可見其多么善良質樸;又邀請客人到家中小坐,再見其熱情好客;“分與折腰菱”,更顯其憨直豪爽。“折腰菱”因兩角上翹、狀如折腰而得名,香甜可口,乃漁家特產。老翁恐初來乍到之人不好意思,就硬把菱分放到來客手上,讓你不能不嘗。詩人用簡巧傳神的“分與”二字,使漁翁的音容笑貌躍然紙上。
剛從人情薄如紙的官場敗北而來的作者,一踏上“漁家路”,就恍若步入詩境。盡管他沒有直接抒寫主觀感受,但其陶陶欲醉之情卻充盈于字里行間。他寄愛于筆端,由景及人,成功地塑造了一個栩栩如生的漁翁形象,透發著淳美的人情味和濃厚的水鄉味,開掘并展現出古樸民風的詩意內涵,給人以新美的藝術享受。在描寫漁家生活的詩歌中,這是一篇難得的佳作。
上一篇:錢珝《江行無題(其八十二)》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錢珝《江行無題(其九十八)》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