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周星譽1
二則 ·之一
(咸豐五年)2五月二十五日丙戌,小暑,晴。申刻北風甚大3,遂雨,有雷,傍晚霽。同寄公、季貺出門看荷花4。行田埂上,雨后泥濘,失足落水中,雙踝皆沒5,不覺自笑。從種花人周姓乞花三枝、蓮蓬一枝。歸,洗足早睡。
鄉人種藕,以不花為豐年,蓋藕力盡泄于花,花愈多則藕愈瘦。今田中彌望如雪6,為我曹吟賞7,計甚得矣,鄉人得無怨乎! 種藕之家,藕為上利,葉次之,蓮子則不賣,賣亦不得價也。凡田上腴者可兩年種藕8,下此可一年,多則土瘠而收不豐9,但可種荸薺耳。
1周星譽(1826-1884):字畇叔,工詩詞繪畫,著作有《鷗堂詩》、《鷗堂詞》、《鷗堂日記》等。李文后一篇均選自《鷗堂日記》。2咸豐:清文宗年號。咸豐五年為公元1895年。3申刻:午后三四點鐘。4寄公:作者友人。季貺(kuang):作者弟弟。5踝(huai):踝骨。6彌望:滿眼。如雪:形容白色荷花。7我曹:我輩,我們。8上腴:肥沃。9多:指連續兩年以上種藕。土瘠(ji):土地缺乏養料。
【析點】 雷雨過后,傍晚放晴,這也許使天空飛起美麗的彩霞罷? 此時,那一片雪白的荷花和田田碧綠的荷葉,當是滾動著晶瑩的水珠的,這該是何等撩人的美色! 這則日記前半篇寫游賞,卻對這良辰美景未著只字,而是集中筆墨寫游興與雅趣。你看,他“行田埂上,雨后泥濘,失足落水中,雙踝皆沒”非但不覺懊惱,還“不覺自笑”;“從種花人周姓乞花三枝,蓮蓬一枝”,多么開心,興味多么濃郁! “歸,洗足早睡”這一輕松之舉,是興盡而入夢鄉呢? 還是興未盡而渴望夢中重游呢? 無論怎樣,這自是游興雅趣極致的一種境界。
日記后半篇補寫游賞后的感受,好處不在于沒作空泛的議論,也不在于對鄉人種藕的生產生計介紹,而在于通過知識介紹所生的一筆良知感發:“今田中彌望如雪,為我曹吟賞,計甚得矣,鄉人得無怨乎!”——看花與得藕不能兩全,文人墨客與勞動者的喜與憂、愛與怨形成鮮明差異,言及此正是周星譽高于一般酸腐文人之處。由此不免又誘發讀者一聯想:種藕人該怎樣看這些悠閑自在的賞花者呢?
謝景林
二則 · 之二
九月九日己巳,晴,與寄公、季貺登假山最高處,藉草飲酒1,聊當登高2。醉后酣睡,夢中得“無田差免吏催租”句3,醒后,足成七律一首。
1 藉草:意為坐在草上。2 聊:姑且。3 差(chā):尚能。
【析點】 夏歷九月九日登高是我國的風俗,傳說這日登高飲酒可以免災除禍。作者無山可登,姑且登假山“藉草飲酒”,“聊當登高”。他擔心前途坎坷要免災除禍? 還是一種從俗應時的興致? 看來,似乎是后者,你看他,醉后夢中還在作詩,而且是“無田差免吏催租”之句,不以無田為憾反以無田為樂,何等輕松自得! 但要再追問一句:作者夢中何以偏偏吟得此句? 現代科學家認為,夢中的內容與清醒時意識中保留的印象有關。由此可見,平日封建官吏向田農催租逼稅的殘酷社會現實給了作者怎樣深刻的印象。作者正是以這輕松的筆調揭示與批判了黑暗的現實,表達了作者對“吏催租”的憤慨和對田家的同情
上一篇:《魏武殺人》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鴨媒》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