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李時珍
薄荷,人多栽蒔2。二月宿根生苗3,清明前后分之4。方莖赤色,其葉對生,初時形長而頭圓,及長則尖。吳、越、川、湖人多以代菜5。蘇州所蒔者,莖小而氣芳,江西者稍粗,川蜀者更粗,入藥以蘇產為勝。《物類相感志》云:凡收薄荷,須隔夜以糞水澆之,雨后乃可刈收6,則性涼,不爾不涼也7。野生者,莖葉氣味都相似。
1薄荷:讀作(bo he)。2蒔(shi):栽種,種植。3宿根: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冬季莖葉枯萎以后,根可以繼續生存,至翌年春季重新萌發新芽,這種根稱為宿根。4清明: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在公歷四月上旬。5吳、越:指今江浙一帶。6刈(yi):割。7不爾:不這樣。
【析點】 薄荷可入藥,此乃醫家所知,故作者對其介紹并非面面俱到,而是有所側重,即突出對其藥效的說明:一,何處薄荷入藥效果最好? 作者介紹了蘇州、江西、川蜀諸地品種,認為“以蘇產為勝”;二,如何收割薄荷才不致影響其藥效? 作者引經據典強調了兩點,即隔夜澆糞和雨后收割。
由于薄荷“人多栽蒔”,所以作者介紹的重點是人們自己栽種的薄荷,甚至細致地描繪了薄荷莖葉的形狀,使人如見一幅插圖;而對野生薄荷只用一句——“莖葉氣味都相似”,一筆概括;亦可見出本文之主次分明,詳略得當
上一篇:《萱》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蝜蝂傳》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