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有鵲巢
作者: 梁化日 【本書體例】
【原文】:
防有鵲巢,邛有旨苕(1);誰侜予美,心焉忉忉(2)。
中唐有甓,邛有旨鷊(3);誰侜予美,心焉惕惕(4)。
【鑒賞】:
這是一首描寫一個青年男子因愛妻被人騙走而憂傷難忍的詩。
這首詩是不是表現了如上的主題,歷來意見分歧。詩序云:“防有鵲巢,憂讒賊也。宣公多信讒,君子憂懼焉。”是一首對讒賊常向陳宣公進讒而深表憂懼的政治諷諭詩。詩中的“誰”是讒賊,“予”是君子,“美”是陳宣公。陳宣公信讒的事,《史記》里就有記載。因此這個觀點,后來的何楷、歐陽修等人都表贊同。但朱熹《詩集傳》的說法卻全然不同:“此男女之有私,而憂或閑之之詞。故曰防則有鵲巢矣,邛則有旨苕矣。今此何人,而侜張予之所美,使我憂之而忉忉乎。”斷定這是一首表現“男女之有私”的詩。“誰”是指侜張誑騙者,將“予”是指詩人,“美”是指愛妻。這個觀點,后來贊同的人更多些。筆者也認為朱熹的看法是對的。他所說的“男女”和侜張者究竟是何許人,雖不清楚,但此詩是一首民歌,可將“誰”看做是一個惡作劇的奴隸主貴族,將“予”看做是一個身處下層的青年男子,當其愛妻被奴隸主貴族誑騙拐走而又尋不著時,便無可奈何發出了詩中的憂懼之音。
詩歌共兩章,每章的第三句“誰侜予美”是要害。究竟是誰哄騙走了自己之所愛呢?這不是設問,也不是明知故問,而是明知其人卻不敢直指罷了。在西周奴隸制時代,有一種搶婚習俗。奴隸主貴族常以“察政”為名,下到鄉間去借機槍奪民間美女為妻妾,這是司空見慣的事。《豳風·七月》中采桑女“殆及公子同歸”的情景便是例證。此詩中的“誰侜予美”也是如此。一個“侜”字,說明“予美”不是被奴隸主貴族明火執杖搶走的,而是誑騙走的,傳達出了青年男子受到創傷而又無可奈何的意緒。面對這一現實,青年男子四處尋找不著,開始是“心焉忉忉”,感到憂傷;后來是“心焉惕惕”,感情層次推進了一步,已感到由于自己地位低下,無法與對手較量了。他在憂傷中更添了懼怕,既為愛妻之失蹤而精神恍惚,且擔怕著有新的災禍來臨。
詩歌每章的頭兩句都是托物起興。頭章寫土堤上有鵲巢,土丘上有好陵苕;二章寫廟堂里有磚道,土丘上有好綬草。這樣的起興,同后面所詠之詞又有什么關系呢?有人說歷代注家均語焉不詳。其實,《詩經》中的起興,大體上有兩種情況:一是借助的事物興中有比,同所詠之詞在意義上有密切的聯系,叫觸物起情。一是借助的事物同所詠之詞并無意義上的直接聯系,只有若隱若是的間接聯系,主要是音韻上的聯系。此詩便屬于這種情況。那土堤上的喜鵲窩和山廟里的磚道,可能是暗指青年男子找遍了愛妻所能去的藏身之地;那山丘上甘美的陵苕和綬草,則可能是暗指青年男子在思念著美貌的愛妻。這些,都只是某些間接的聯系而已。主要是為了“巢”、“苕”與“忉”;“甓”、“鷊”與“惕”在音韻上相押,以表現出詩歌的節奏和韻味來。如此起興法,也正是這首詩在藝術表現形式上的一個重要特色。
上一篇:《閨意獻張水部》情詩三百首賞析
下一篇:《陟岵》情詩三百首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