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宋濂2
衛人束氏3,舉世之物,咸無所好4,唯好畜貍狌。貍狌,捕鼠善也,畜至百余,家東西之鼠捕且盡。貍狌無所食,饑而嗥5。束氏日市肉啖之6。貍狌生子若孫7,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饑則嗥,嗥則得肉食,食已與與如也8,熙熙如也9。
南郭有士病鼠10,鼠群行有墮甕者,急從束氏假貍狌以去11。貍狌見鼠雙耳聳,眼突露如漆,赤鬣12,又磔磔然13,意為異物也,沿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貍狌怖甚,對之大嗥。久之,鼠度其無他技14,嚙其足。貍狌奮擲而出。
1貍狌(sheng):野貓。2宋濂(1310-1381):字景濂,明初文學家。有《宋學士文集》。3衛:古國名,居今河南。4咸:皆。5嗥(hao):野獸叫聲。6市:買。啖(dan):吃。7若:和。8與與如:走路安閑舒適的樣子。9熙熙如:和諧快樂的樣子。10郭:城。11假:借。12鬣(lie):胡須。13磔磔(zhe zhe)然:形容老鼠的叫聲。14度(duo):估量。
【析點】 貓不識鼠已屬反常,懼鼠則不能不為怪,至于貓終竟被鼠咬了腳而嚇得急忙逃竄,這更不能不叫人噴飯! 然而,笑過之后,內心又不免沉甸甸的。
從進化論而言,“用進廢退”。捕鼠本是貓的絕技,甚至可以說是其天性。然而貓生下來不曾見過鼠,而且饑了一嗥就有主人給肉吃,久而久之,代代相沿,其“性”也會變,其“技”也會由退而失。貓如此,人也一樣。豐衣足食,自然是人的幸福,可是,人若因此而養尊處優,所謂“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久而久之,也會“五谷不分”,“肩不能擔擔,手不能提籃”,變成衣架飯囊油桶肉袋。勞動創造了歷史,創造了現代文明,中外古今的有識之士,都告誡人們戰勝惰性,勉勵“勤于思”、“勤于耕”,并用大量事實證明“天才出于勤奮”。父母若像這位飼貓的主人那樣養育子女,說其愚自無不可,說其“罪過”也不為過罷? 作為人之子女,又有誰愿做那可笑的貓之子孫呢? 此文寓莊于諧,以貓喻人,作者撰此小文的良苦用心,由是可見矣
上一篇:《李牟夜吹笛》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林慮記游一則》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