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蘇軾1
吾文如萬斛泉源2,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3,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它雖吾亦不能知也。
1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代大文學家,有《蘇東坡集》等。2斛(hu):古量器名,十斗為一斛。3汩汩(gu gu):波浪聲。
【析點】 本文是蘇軾對自己文章風格的自我告白。也反映了他對文章寫作的心得。
創作乃有感而發,但這種感觸還要求積累深厚,不能自己,才具有噴薄的力量。因而,蘇軾論文,開篇即提出“如萬斛泉源”,這就是說胸中必須有所蓄積。這里不僅包含學問、才華、閱歷、識見,還要有卓越的創作才能,所以,才會“不擇地而出”。唐宋古文講究“氣盛言宜”。而氣盛是長期積累修養的結果,所以必求一吐為快,如江水由高峽奔向平野,有一日千里之勢。一方面是文勢的“直”,另一方面又是文筆的“曲”,不必強執一端,這是蘇軾講究自然變化的目的,所以“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東坡在《答謝民師書》里也說,文章須“文理自然,姿態橫生”。一切都應像自然界一樣,自然而然,變化多姿,“行于所當行”,“止于所不可不止”。這個“行”與“止”的觀點,是蘇軾一再強調的。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有意而言,意盡言止。應該說,這是寫文章的較高的境界,也就是蘇軾所論意能稱物,辭能達意的境界,能進入這一境界,“則文不可勝用矣”。
這篇文章通篇以水流為喻,淋漓酣暢,一瀉千里,充分顯示了蘇軾文章的風格。
上一篇:《文天祥遺墨》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文須有益于天下》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