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彭績2
息庵翁名志求,字文健,息庵名號也。其先江西清江縣人3,后以明洪武中至蘇州4,遂家焉。祖令貽先生,以善書名吳中5。翁童子日,以磨墨侍祖書,學作點畫,精勁6,祖奇之,授以法。為人廉直,非禮法不行不語,親友敬厚焉。翁嗜書,人有好書,輒借,飾小齋獨居7,幾上一爐香,一瓶水,晨暮鈔書8。然翁心雄,恥不得及時有為。秋風起,則驚,撲筆起立9,徘徊焉。復鈔書。竟老于家10。
雍正四年卒11。葬黃山12。生一男三女。翁子孫貧薄,墳壞樹稀,拜掃缺;而翁鈔集之書具存13。
孫男績謹撰。
1息庵翁:作者祖父彭志求,號息庵。翁是對祖父的尊稱。2彭績(1742-1785):字秋士,一生窮困,能詩文,有《秋士先生遺集》。3先:先世。4洪武:明太祖年號,1368-1398年。5書:書法。吳中:指蘇州一帶。6精勁(jing):工整而有力。7飾:布置。齋:住室。8鈔:通“抄”。9撲筆:投筆。10老于家:在家中直到死,意即一生沒任官職。11雍正四年:1726年。12黃山:在蘇州西南部。13具:俱。
【析點】 在不滿二百字的篇幅里概寫一個人的一生,盡管這不是史傳,難度也是顯而易見的。彭績為此傳,針對息庵翁一生未仕的經歷、好學嗜書的特長,如繪制一幅素描,輕筆淡墨,勾勒祖父的一生,寫來看似平淡而韻味不薄。
對祖父的一生,彭績只選取了學字與抄書兩個典型事例,二者以后者為主,前者表現其特長,又是對后者的鋪墊;后者則表現了老人的生活情趣。特寫書齋內的“一爐香,一瓶水”,恰如舞臺道具的妙用,顯示了主人公內心的寧靜與淡泊。然而老人并非槁木死灰,他“心雄”而“不得有為”,對此,彭績用從旁點染的手法來表現:每當秋風起時,老人心潮起伏,“撲筆”、“起立”、“徘徊”三個動作,一個緊接一個,正是時光虛擲歲月不待人的感慨,在老人心中郁積已久的一種性格化的表現。由此可見他的淡泊寧靜是社會迫使的。這幾句把全文情調引向了高潮。息庵翁也就在學字與抄書中走完了他平凡的一生。息庵翁身后如此之蕭條,正是他一生“為人廉直”的明證;“翁鈔集之書具存”一語,正是后輩子孫對老人的一種無言的告慰。
上一篇:《忘山廬日記二則》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愿換手指》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