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廣宋遺民錄序
顧炎武
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1)?”古之人學(xué)焉而有所得,未嘗不求同志之人,而況當滄海橫流,風雨如晦之日乎(2)?于此之時,其隨世以就功名者固不足道,而亦豈無一二少知自好之士(3)?然且改行于中道(4),而失身于暮年,于是士之求其友也益難。而或一方不可得,則求之數(shù)千里之外;今人不可得,則慨想于千載以上之人。茍有一言一行之有合于吾者,從而追慕之,思為之傳其姓氏而筆之書(5)。嗚呼! 其心良亦苦矣(6)。
吳江朱君明德(7),與仆同郡人,相去不過百余里而未嘗一面。今朱君之年六十有二矣,而仆又過之五齡,一在寒江荒草之濱,一在絕障重關(guān)之外,而皆患乎無朋。朱君乃采輯舊聞,得程克勤(8)所為《宋遺民錄》而廣之(9),至四百余人。以書來問序于余,殆所謂一方不得其人,而求之數(shù)千里之外者也。其于宋之遺民,有一言一行或其姓氏之留于一二名人之集者,盡舉而筆之書,所謂今人不可得,而慨想于千載以上之人者也。
余既尠聞(10),且耄矣(11),不能為之訂正,然而竊有疑焉:自生民以來(12),所尊莫如孔子,而《論語》、《禮記》皆出于孔氏之傳,然而互鄉(xiāng)之童子(13),不保其往也; 伯高之赴,所知而已(14); 孟懿子、葉公之徒(15),問答而已; 食于少施氏而飽,取其一節(jié)而已(16)。今諸系姓氏于一二名人之集者,豈無一日之交而不終其節(jié)者乎?或邂逅相遇而道不同者乎? 固未必其人之皆可述也。然而朱君猶且眷眷于諸人,而并號之為遺民,夫亦以求友之難而托思于此歟?
莊生有言: “子不聞越(17)之流人乎(18)?去國數(shù)日,見其所知而喜;去國旬月,見所嘗見于國中者喜; 及期年也(19),見似人者而喜矣?!庇鄧L游覽于山之東西(20)、河之南北二十余年(21),而其人益以不似(22)。及問之大江以南,昔時所稱魁梧丈夫者,亦且改形換骨,學(xué)為不似之人。而朱君乃為此書,以存人類于天下,若朱君者,將不得為遺民矣乎? 因書以答之。吾老矣,將以訓(xùn)后之人,冀人道之猶未絕也(23)。
〔注釋〕(1)“有朋” 句: 語見《論語·學(xué)而》。(2)風雨如晦: 語見《詩經(jīng)·鄭風·風雨》?;蓿?昏暗。(3)自好之士: 潔身自好的人。(4)改行于中道: 指中途變節(jié)。(5)筆: 這里用作動詞,寫。(6)良:誠然。(7)吳江: 今江蘇省吳江縣,明代屬蘇州府。朱明德: 字不遠,少治經(jīng)義,明亡后隱居,作《廣宋遺民錄》。(8)程克勤: 名敏政,安徽省休寧人,明代文學(xué)家,編著有《宋遺民錄》、《明文衡》等。(9)廣: 擴充。(10)尠(xian)聞: 寡聞,見識少。(11)耄(mao): 年老。(12)生民: 人類。(13)互鄉(xiāng): 地名?;ムl(xiāng)之童子,不保其往: 語出《論語·述而》,大意是說,孔子接見互鄉(xiāng)的童子,只是因為他當時有上進心,并不是說他過去沒有錯誤。往:指往日的行為。(14)伯高之赴:伯高死后,孔子吊喪,語見《禮記·檀弓上》。赴: 吊喪。所知: 相識。(15)孟懿子、葉(she)公之徒,問答而已: 孔子和孟懿子、葉公只是有過問答而已。孟懿子: 即春秋時魯大夫仲孫何忌,曾問孝于孔子,見《論語·為政》。葉公: 楚國葉縣尹沈諸梁,字子高。《論語·子路》: “葉公問政。子曰: ‘近者悅,遠者來。’” (16)食于少施氏而飽,取其一節(jié)而已: 語出《禮記·雜記下》,“孔子曰:‘吾食于少施氏而飽,少施氏食我以禮?!?少施: 復(fù)姓,魯惠公子施父之后。(17)越: 遠。(18)流人: 流放的人。(19)期年: 一周年。(20)山: 太行山。山之東西:指山東、山西。(21)河之南北: 指河南、河北。(22)益以不似: 越發(fā)不象。(23)人道: 人倫之道。
〔鑒賞〕《廣宋遺民錄》是清初朱明德在明人程克勤所輯《宋遺民錄》的基礎(chǔ)上增廣補輯而成的一部書。本文即顧炎武為它所作的序。
公元1279年,宋為元滅,許多忠于宋室的遺民,采取了與元統(tǒng)治者不合作的態(tài)度,堅持了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他們的事跡散見于后來的許多文字記載之中。程克勤把它勾稽出來,編成了《宋遺民錄》,以示對他們的忠貞節(jié)操的旌揚,使他們的事跡不致泯沒。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guān),中原易主,宋元易代的歷史,幾乎以相同的面貌重現(xiàn)。至公元1661年,南明幾個小朝廷的抗清斗爭先后失敗,許多堅持民族氣節(jié)而不愿臣服于清的暴力統(tǒng)治的人或散走四方,或削發(fā)為僧,或隱居不仕,堅持了遺民的立場。朱明德輯補《廣宋遺民錄》的用意,就是欲借宋遺民的事跡表彰明遺民的堅貞節(jié)操,鼓勵人們做一個深明民族大義的人。
據(jù)顧《序》說朱明德與炎武同郡人,相去不過百余里而未嘗一面,但朱氏對顧炎武的為人和操守極為敬佩,認為和自己一樣,是志同道合的人,所以寄書請他為自己的《廣宋遺民錄》作序。顧作此序時,正在陜西華陰,時年已六十七歲,長朱五歲,值康熙十八年(1679),距清兵入關(guān)已三十五年,距南明永歷朝的覆亡也已十八年。這時,清政權(quán)已基本鞏固。隨著歲月的流逝,一些明遺民已經(jīng)去世,也有一部分人終于未能堅持自己的民族節(jié)操而出山了,或參加科舉考試,或應(yīng)博學(xué)鴻儒征辟,而為清政權(quán)服務(wù)。顧炎武此序就是以討論這一問題為中心而展開的。
全文共四段: 第一段慨嘆時勢之變化,欲求志同道合之友之難。第二段接下,敘朱氏輯書和作者作序的緣起。第三段寫作者目擊明遺民的變節(jié),對所輯的宋遺民的事跡是否代表了他們的終身節(jié)操提出了懷疑。第四段借莊子的言論,對中道變節(jié)者作痛切批判,同時也對朱氏輯書的勤勞和良苦用心表示贊許并寄以同情。
俗話說,文章開頭難。有的文章開門見山,起首有氣勢,有的文章淡淡而入,由他事引入正題,娓娓而談,此文屬于后者。作者先引《論語》: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從交友之道談起,毫不涉及《廣宋遺民錄》一書。在第一段里,作者的敘述順序是這樣的: 由孔子的話說明求友本是樂事,推論出所以要求友。身處國土淪喪,“滄海橫流,風雨如晦之日” 就更需要得到心懷故國的同志之人為友。但是隨著歲月的流逝,民族遺恨漸漸淡漠,“于此之時,其隨世以就功名者固不足道” ,新一代的讀書人,不知亡國之恨,未曾經(jīng)歷明清易代之際的慘痛歷史,缺乏易服剃發(fā)之恥,他們?nèi)プx書做官或者還情有可原,然而,“亦豈無一二少知自好之士” 懂得民族大義的么! 尤其是那些身受“大明” 國恩,曾為前朝臣民,又表示過要堅守民族氣節(jié)的人,紛紛“改行于中道,而失身于暮年” ,終于去做異族的臣子了,這是顧炎武認為不可原諒的。但這畢竟是嚴酷的事實,作者只能無可奈何地慨嘆 “于是士之求其友也益難” 了。以上是他提出 “求之數(shù)千里之外” 和 “慨想于千載以上之人” 的現(xiàn)實基礎(chǔ),并且引出 “傳其姓氏而筆之書” 的動機。概括起來,本段敘述的順序可以這樣表示: 交友之樂——求友——求友之難——概想于千載之上——輯書求友。求友實際也就隱含了朱明德輯這部書的良苦用心。全段未提此書,而句句都有關(guān)于此書,富有深意。行文中,對于原來的朋友中的中道變節(jié)的問題,也沒有直接加以斥責,只是在慨嘆中表示自己的惋惜,寫來委婉深致,含蓄不露。
第二段,順勢而下,說出朱氏輯書,作者為序的深刻用意。他說,朱君輯書,是欲寄托自己的遺民思緒,而作者同意為之作序,也是由于與作者有相同的感情和動機。在行文中有兩點要注意: 一,從朱氏與作者來說,二人同郡而“未嘗一面” ,現(xiàn)在呢,“一在寒江荒草之濱” ,“一在絕障重關(guān)之外” ,這就照應(yīng)了上段 “而或一方不可得,則求之數(shù)千里之外” 。二,以二人之于宋代遺民來說,正是所謂 “今人不可得,則慨想于千載以上之人” 也,同樣照應(yīng)了上段。
一般地說,為某書作序,也可以算是一篇書評,序者可以對書的內(nèi)容以至體例提出自己的是非得失的看法和褒貶。但此書系輯錄自前代的文獻資料,來源出處有所本,這一點無可置評,也就是序者在第二段里所說的: “其于宋之遺民,有一言一行或其姓氏之留于一二名人之集者,盡舉而筆之書” 。這樣做,也無可非議的,但是這些材料是否都可靠呢? 根據(jù)作者在第一段所說的自己已目擊的許多人 “改行于中道,而失身于暮年”的事實,所以在第三段里,作者表示盡管 “余既尠聞,且耄矣” ,對于材料問題,“不能為之訂正” 。但是僅憑 “一言一行” 的記載,此人是否全節(jié)以終,是 “竊有疑焉” 的。所以作者舉了古書的幾個例子來證明這一看法:
第一條,《論語·述而》: “互鄉(xiāng)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 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意思是說,互鄉(xiāng)(今江蘇省沛縣)這地方的人難與交談。一個少年得到孔子的接見,弟子不理解??鬃咏忉屨f,我贊成他的進步,不贊成他的退步,何必做得太過呢。人家把自己打扮得干干凈凈而來,便當贊成他干干凈凈的一面,不能保證他以往怎么樣。由此說明,古人古書對某人一言一行的贊揚,并非對其全人的評價。“互鄉(xiāng)之童子,不保其往也” ,孔子贊揚了一童子,但并不能作為他一生的斷語。
第二條,《禮記·檀弓上》: “伯高死于衛(wèi),赴干孔子。孔子曰:‘兄弟,吾哭諸廟。父之友,吾哭諸廟門之外。師,吾哭諸寢。朋友,吾哭諸寢門之外。所知,吾哭諸野。于野則已疏,于寢則已重。’”對于不同親疏的人去世,哀悼時要有所區(qū)別。伯高是孔子的朋友,所以孔子只是到郊外號哭。此段,顧炎武說: “伯高之赴,所知而已” ,即是說,孔子與伯高的關(guān)系比較起來很一般,因此,古代史書文集中記敘到一個人物,作者與他也不一定很深,不一定了解他的全人,很難窺見一個人的全貌。
第三條,關(guān)于孟懿子,出于《論語·為政》; 第四條,關(guān)于葉公,見于《論語·子路》。在這兩條材料里,各自記載了孔子與孟懿子和葉公子高的簡短對話。所以顧炎武據(jù)《論語》認為孔子與孟懿子和葉公子高并無深交,只有二人互相問答的記載,也就難以據(jù)此摘出作為對二人的褒貶。
第五條例證,《禮記·雜記下》: “吾食于少施氏而飽,少施氏食我以禮?!?孔子肯于吃少施氏的飯食,是由于少施氏對待孔子很有禮節(jié)。所以顧炎武說: “食于少施氏而飽,取其一節(jié)而已” ??鬃悠鋵嵟c少施氏也無深交,不能據(jù)以斷言孔子贊揚其全人。
所以,作者認為,在一二名人之集中有姓名的人,難道不會有僅僅是 “一日之交” ,而不能終身保持他的節(jié)操的人嗎? 或者僅僅是“邂逅相遇” ,然而并非志同道合的人。
顧炎武指出了《廣宋遺民錄》里羅列的人物未必都能列入遺民而加以褒揚。但是作者又宣宥地說,朱君這樣做,并且把他們統(tǒng)統(tǒng)稱之為“遺民” ,也是出于 “求友之難而托思于此” 的良苦用心。作者還舉出《莊子·徐無鬼》里莊子所說的話: “子不聞越之流人乎? 去國數(shù)日,見其所知而喜; 去國旬月,見所嘗見于國中者喜; 及期年也,見似人者而喜矣。” 這里有兩層用意: 第一,順勢而來,說明朱氏以書求友,亦如莊子所說的 “越之流人”,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 “見似人者而喜矣” 。第二,作者自己此時此際的境遇,亦如 “越之流人” ,但更為悲哀的是,他雖足踏國土,而無國可投,無家可棲,心有交友之志,但二十余年,“而其人益以不似”——號稱為人卻已經(jīng)失去做人的根本。早年在江南抗清時,曾不乏“所稱魁梧丈夫者,亦且改形換骨,學(xué)為不似之人”。文章至此,一變含蓄委婉為慷慨憤激。作者又說,朱氏輯此書,目的就是要用“以存人類于天下”,——給人樹立一個做人的標準,可以用它來懲創(chuàng)人心,“訓(xùn)后之人,冀人道之猶未絕也”。讀到這里,我們似乎覺得作者終于把久鯁于喉而不吐不快的話說了出來,給人以心舒意暢之感。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說了半天求友之道,至此才托出主題,完成了全文。
這篇文章,中心是議論“遺民”的問題,但以“求友”為出發(fā)點。表彰朱明德纂輯《廣宋遺民錄》,也是為了抒發(fā)作者自己的愛國情懷。文章對于不能保持晚節(jié)的人表示了惋惜和嚴肅批評,表現(xiàn)了作者的堅貞節(jié)操。寫法上,前面多委婉深曲而后面則痛切批判,但仍留有余地,沒有多說大道理,也沒有指陳任何人,給讀者留有思考的余地。全文的色彩由淡雅而濃烈,語言則始終簡潔流暢。語句和語句之間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順勢而來。試看,文章開始,自作者引述《論語》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至“思為之傳其姓氏而筆之書”,幾乎是一口氣連貫下來,珠聯(lián)璧合,不可驟歇。后面也是如此,所以文氣通貫順暢。加上大量的駢偶句的運用,又使文章讀來鏗鏘上口,具有音樂美。駢散結(jié)合,是古代散文經(jīng)常運用的形式,在本文中也表現(xiàn)得很突出。
上一篇:《古文觀止·韓愈·師說》鑒賞
下一篇:《古文·廣絕交論》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