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楊榮·江南旅情》原文賞析
客夢家千里,鄉心柳萬條。片云遮海嶠,一雨送江潮。戀闕綈袍在,懷人尺素遙。春光看又晚,何處灞陵橋。
這首《江南旅情》是作者官達之前的作品,寫作者旅食江南思鄉感離的情緒。
此詩一起便用對仗: “客夢家千里,鄉心柳萬條。” 緊扣題面寫思家情懷。純粹詩的語言,使此十字容量很大,正因為在千里之外,有家難回,才有此魂牽夢縈之事。所謂 “枕上片時春夢中,行盡江南數千里” (岑參)。上句的 “夢”字是關鍵,下句則以 “柳”字為樞紐。它不僅顯示出這是在一個春天,而且是牽引起“鄉心” 的一個契機。“柳萬條”便使人想起離別之事,而平添愁緒,所謂“無事將心系柳條” (李益),這句直啟 “旅情”,遙接篇末“灞陵橋”云云,讀時應予留意。
“片云遮海嶠,一雨送江潮。”此聯寫景,為詩中警策語。估計詩人在錢塘江上,這里離閩中建安約千里之遙,且有著名的錢塘潮。在江上景物中,詩人僅選擇了“片云”、“一雨”、“江潮”這些能顯示氣候的意象,可謂大處落墨,陶冶盡凈。由“片云”聯想到“遮海嶠”(此指閩嶠,即詩人故鄉),暗示了詩人的視線方向,和思故鄉望歸的殷切心情。“江潮”本是應時而至,與晴雨無關;但剛才過雨,江中水量較平時為多,故潮水顯得特別大,故云:“一雨送江潮”,可謂妙于寫景。同時江潮有信,古人往往用來反形游子歸家無期,故此景中仍含有意味,妙在水中著鹽,無跡可求。
“戀闕綈袍在,懷人尺素遙。”這兩句給讀者暗示了作者羈旅不歸的原因,是因為渴望功名,感人知遇之恩。雖然他所懷之人不易詳考,但可以肯定對方是一位先達的友人。《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載范雎與須賈積怨后入秦為相,遇須賈出使秦國,范雎便裝成窮人去見他。須賈動了惻隱之心,贈之以綈袍(粗厚的絲綢官袍),遂釋前嫌。后人常用“綈袍”典故指貧寒中受人接濟。“尺素”是一尺左右的絹帛,古人用作書寫文具,故常為書信的代稱。這兩句在詩中作為與鄉思相對的思想感情,它的加入十分重要。它豐富了詩的內涵,也使抒情主人公性格更加溫潤。
“春光看又晚,何處灞陵橋。”最后兩句仍綰合到旅情上來,與“鄉心柳萬條”句呼應。《三輔黃圖》云:“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古詩詞中常代用為送客遠行之處。這里詩情由鄉思轉移到傷離,而這“灞陵橋”應指在當時南京與故人分手的地方。綜上四層,讀者可以看到這樣一個人物形象:他是熱心仕宦功名的,但還沒有找到歸宿,所以有些惶惶不可終日;他很想念故鄉,偏偏又不安心回去;他希望能得到援引,故又十分戀舊。“春光看又晚”就十分形象地寫出了他那惟恐后時的心理。
上一篇:古詩《魏源·江南吟》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金涓·江村》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