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陶淵明1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2,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3。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4;每有會意5,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6,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7,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8環堵蕭然9,不蔽風日,短褐穿結10,簞瓢屢空11,晏如也12。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13。
贊曰14: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15。”其言,茲若人之儔乎16?銜觴賦詩17,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18?
1 陶淵明(365或372-427):一名潛,晉代大文學家,一生相當清苦。有《靖節先生集》。2何許:何處。3號:名號。4不求甚解:意為不尋求字詞過分瑣細的講解。5會意:對意義有所領會。6舊:指舊交。7造:到。輒(zhe):即、就。8曾不:一點也不。吝情:舍不得。9環堵:房屋四壁。蕭然:冷落蕭條的樣子。10短褐:粗布衣服,貧民所穿。穿:指有空洞。結:縫補。11簞(dan):竹制的盛放食物的器皿。12晏如:安然自在的樣子。13自終:終了自己的一生。14贊:史傳體文結尾多有“贊”,是對被傳人的評語,本文仿史傳文而有“贊”。15“黔婁”三句:黔婁是春秋時人,潔身自好,不肯做官。他妻子的話是他死后妻子對他的評價,見于《烈女傳》。戚戚:憂傷。汲汲:極力奔走鉆營。16茲:此,指五柳先生。若人:此人,指黔婁。儔(chou):同類。17銜觴(shang):口銜酒杯,即飲酒。18“無懷氏”二句:無懷氏與葛天氏都是傳說中的上古帝王,據《路史·禪通記》載,無懷氏之民“甘其食,樂其俗,安其居”;葛天氏之治“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這兩句是說五柳先生像上古社會的百姓一樣,有古樸、淳厚、簡約的本性。
【析點】 陶淵明寫《五柳先生傳》,實際是借五柳先生寫自己,這在南朝梁代蕭統的《陶淵明傳》中已指出:“淵明少有高趣……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五柳先生的生活情趣,正是陶淵明棄官歸隱、安貧樂道的人生態度的反映:“閑靜少言,不慕榮利”為其內蘊的根本;“好讀書”、“性嗜酒”、“著文章自娛”是其外在的表象;引黔婁為知己,自比遠古之民,是對自身生活道路的評價,但從中也流露出對世事的不滿以及生存于當世的孤獨。不過,此傳并不能概括陶淵明全人,正如魯迅所說,陶淵明還有“金剛怒目式”的一面。
傳文圍繞讀書與飲酒一路寫來,不用典故,不假藻飾,文筆舒放自然,疏朗的文章風格正好用來表現安貧樂道,自得其趣的生活態度。清人評說此傳是“瀟瀟澹逸,一片神行之文”(見《古文觀止》卷七)。
宋人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三百字的文章,用了二十一個“也”字,被譽為絕唱,但我以為終不免人工雕琢的做作之態。陶淵明此文早于歐陽修六七百年,不足二百字,用了九個“不”字,自然熨貼,天衣無縫,使人不覺。錢鐘書《管錐編》認為“不”字是一篇之眼目。的確,否定詞“不”的重復出現,正是陶淵明對當時社會所持的否定態度以及想要超脫于現實的形象反映。
上一篇:《五斗先生傳》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五泄三》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