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別江主簿屯騎
有客告將離,贈言重蘭蕙。
泛舟當泛濟,結交當結桂。
濟水有清源,桂樹多芳根。
毛公與朱亥,俱在信陵門。
趙瑟鳳凰柱,吳金罍樽。
我有北山志,留連為報恩。
夫君皆逸翮,摶景復凌騫。
白云間海樹,秋日暗平原。
寒蟲鳴趯趯,落葉飛翻翻。
何用贈分手?自有北堂蘐。
題目點明內容是“酬別”。酬,以詩文相贈答。這是答謝江主簿屯騎的詩。按, “主簿”、 “屯騎一都是官職名。據題文意,江主簿似兼屯騎之職,但古人在稱謂時,一般不會這樣羅嗦,盡述所兼之職。題目“屯騎”前,似乎脫了一個字,應為“酬別江主簿、×屯騎”。這個“×”是誰,今已不可考,但他還是在詩中留下了痕跡。詩中有“毛公與朱亥”、 “夫君(諸君)皆逸翮”句,可見不是酬贈江主簿一人,還應有個“×”屯騎。
全詩可分為五層。
一層, “有客告將離,贈言重蘭蕙”。點明答詩之意。
“有客告將離”,言江主簿、 “×”屯騎將出行。 “贈言”,謂主簿、屯騎留別之詩文。至此,則知本詩為答詩,明確了“酬別”的題意。 “贈言重蘭蕙”,是說贈言珍貴。不以金玉相喻,而以蘭蕙相譬,是因為金玉為重利之喻,蘭蕙是美德之喻。古詩常以香草喻德之芳馨。 “贈言重蘭蕙”,含蓄地表現了友誼的性質,即君子之交。“蘭蕙”,反映了他們的友誼,是以德相盟的。
二層,從“泛舟當泛濟”到“俱在信陵門”。贊友人高潔的品格操行。
“泛舟當泛濟,結交當結桂。”皆托比興之意。 “泛濟”的原因在于“濟水有清源”; “結桂”的原因在于“桂樹多芳根”。 “結交當結桂”,把桂樹人格化了,仿佛嘉木亦可與人結誼。古詩有“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蔭,惡木豈無枝?志士多苦心。”盜泉、惡木,名稱丑惡,賢者不肯沾染,珍愛名聲的潔美,故不飲盜泉,不息惡木。清源、芳樹,與盜泉、惡木正是反義之詞,借喻指稱有清操美德的賢者。 “桂樹多芳根”,猶言多令譽美德。詩中以江主簿、×屯騎為“清源”、 “芳樹”之屬。故“泛舟當泛濟,結交當結桂”,有結友就是要結交江主簿、“×”屯騎這樣的賢者之意。 “毛公與朱亥,俱在信陵門”,言賢者雖遠千里,然必以德類聚之。亦為勉別之詞。毛公,是戰國時趙國的處士,藏于博徒,即后來勸信陵公子返魏救國者。朱亥,魏國賢者,隱為屠夫,信陵君竊符救趙時,曾助信陵公子椎殺晉鄙奪取兵權、解邯鄲之圍者。二人被視為古隱士中之大賢者,行雖殊國,而終歸于信陵,以德類聚之故。言外之意是:毛公、朱亥,本趙、魏二國之人,而能聚于信陵門下,我友江主簿、×屯騎,也是賢者,雖遠千里,必相聚有日。用典十分貼切。
三層,從“趙瑟鳳凰柱”到“摶景復凌騫”。寫餞行之敘。
“趙瑟鳳凰柱,吳醥金罍樽”。描繪餞行場面,表現了餞行宴樂的高雅。 “鳳凰柱”指瑟上的弦柱,名“鳳凰柱”是因為琴柱被刻成鳳凰的形狀; “金罍樽”,是古大夫飲酒用的器具,刻飾為云雷之象;醥是清酒。這二句,既沒有人物,也沒有一個動詞。只用了二組名詞,排列成對偶句,前句寫樂器,后句寫酒及酒具,四名詞:趙瑟、鳳凰柱、吳醥、金罍樽,羅列在詩中,給人很多想象的余地,把宴樂的高雅氛圍渲染得很有聲色。這是在文字上以少馭多的范例。在詩史上,很多“名詞句”都成了傳世佳句,諸如: “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孤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都是以名詞羅列的句子,也都具有含蓄,以少馭多的藝術特點。從“我有北山志”至“摶景復凌騫”,寫餞行之敘。言我雖有歸隱之心,卻何以留連未發呢?為報知遇之恩,故不忍離別。你們都是俊杰之才,自當作高遠之翔。由于是答詩,故餞行之敘,僅記己言。 “北山志”,吳均《采藥大布山》詩云: “我本北山志,緣澗采山麻。”按, “北山”,緣澗采麻之所, “北山志”,謂思歸北山,歸隱山林。作者把友人譬作“逸翮”,即善飛之禽,形象地表現友人的過人才能,以“摶景”和“凌騫”形象地表現他們高飛遠舉的追求(按: “摶景”、 “凌騫”都是高飛之意)。對友人的勉勵,沒有落入枯燥的說教或千篇迭同的恭維,借助形象思維,把這種勉勵寫得郁郁有生氣。
四層,從“白云間海樹”至“落葉飛翻翻”。融情入景。
“白云間海樹”,句意與“白云蒼狗”略同,都是寫白云幻化生成各種不同景象,用以喻世事變化無常,表現了對相聚至親的友人,頃刻將要分手的惆悵。 “秋日暗平原”,明寫白云遮日光線暗下來的景象,暗襯別時心境的黯傷。 “寒蟲鳴”、 “落葉飛”句,寫出一派秋日凄涼景象,這些都折射著作者心境的悲愴。這些本是客觀事物的景色,都被作者鍍上了強烈的主觀色彩,表現了他黯然傷別的情感。
五層, “何用贈分手?自有北堂蘐”。全詩結句,珍重慰勉之詞。
用什么來作離別之贈呢?一個設問句,引入深思。臨別之贈,什么最有意義呢?作者心裁自出,以忘憂草相饋,以喻珍重相慰之意,豁達一點,不要太自傷感了。蘐,又名萱草,即金針菜。古人以此草可令人忘憂,故名忘憂草。北堂蘐,典出《詩經·衛風·伯兮》,“焉得蘐草,言樹之背。”背,就是北堂,寫思婦想把忘憂草種于北堂階下,聊慰相思之苦,作者亦借忘憂草之贈,以排解友人臨別之戚。
本詩起句言“蘭蕙”,結句言“北堂蘐”,文中有“清源”、“桂樹”,清新、淡雅,表現了淡泊如水的君子之交,顯示了不慕名利的潔白的操守。詩中, “清源”、 “芳草”、 “嘉木”寓興寄之意,表現了對君子之風、對崇高品格的追求與向往。興寄之意,使詩中意境含蓄而生動,耐人尋味,詩意雋永。
上一篇:送應氏二首|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重贈盧諶|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