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云夢澤,漢帝長楊宮①。
豈若因農暇,閱武出轘嵩②。
三驅陳銳卒,七萃列材雄③。
寒野霜氛白,平原燒火紅。
琱戈夏服箭,羽騎綠沈弓④
怖獸潛幽壑,驚禽散翠空。
長煙晦落景,灌木振嚴風⑤。
所為除民瘼,非是悅林叢。
[注釋]
①云夢澤: 在今湖北、湖南交界地區長江兩岸的大沼澤,先秦時為楚國的疆域,《左傳》 多記載楚王在云夢澤游獵的事跡。長楊宮:故址在今陜西周至縣東南,本秦舊宮,漢時修復。漢成帝時曾向各地收集各種野獸輸入長楊宮,備帝王射獵。見楊雄 《長楊賦》。
②轘嵩:轘轅山和嵩山,都在今河南境內。
③三驅: 語出 《易·比卦》“王用三驅,失前禽”。古代帝王或貴族圍獵時,用士兵三面燃火擂鼓,從叢林溝壑中驅趕禽獸出來,以備射殺。七萃: 語出 《穆天子傳》。后世借指精銳的部隊。
④夏服: 箭名。司馬相如《子虛賦》: “右夏服之勁箭。”羽騎: 羽林軍中的騎兵,和上文琱戈都指帝王的禁衛。綠沈: 濃綠色。
⑤落景: 落日的光輝。嚴風: 冬天的烈風。梁元帝 《纂要》: “冬曰玄英,……風曰寒風、勁風、嚴風。”
[賞析]
人類本是從漁獵社會進入農業社會的,進入農業社會后,除少數人仍以打獵作為謀生手段外,對大多數人來說,已轉變為一種娛樂的方式,這是世界的通例。在我國古代,打獵還賦有一種特別的涵義,如《禮記·王制》說“天子諸侯無事則歲三田 (畋)”,據說這是夏代的制度。到周代,所謂春搜、夏苗、秋狝、冬狩,四季都要打一次獵。原因是某些祭祀規定必須以野獸作祭品,所以是神圣的活動。另一種說法,是打獵為訓練武備的手段。而對帝王縱情游獵,歷來都是抨擊的。唐太宗這首詩即為強調后者,并增加了一個為民除害的內容,因為古代人少地廣,兇猛的野獸確實危害人類安全。就下面詩意分析,即能見出詩人的用意。
“楚王”四句,寫自己的出獵不同于楚懷王、楚靈王等的在云夢澤,漢武帝、漢成帝等的在長楊宮,而是乘著人民秋收后農事空隙,到轘轅山和嵩山來檢閱武備。洛陽是唐代的東都,其時太宗當自洛陽至轘嵩。
“三驅”二句承前“閱武”,刻畫參與圍獵的士兵精銳勇壯。古代圍獵,先設定大圍場,大量士兵由三面合圍,把禽獸驅至圍場中心。留下一面縱野獸巡生,即所謂 “網開一面” 的意思。
“寒野”二句承前“農暇”,寫冬日圍場景色。清晨,寒冷的曠野霜氛滿眼,一片銀白,不久圍獵燃起的野燒,卻照耀得遍地通紅。
“琱戈”二句,寫隨從帝王的儀衛和羽林軍裝備精良,氣概威武雄壯。
“怖獸”二句,寫圍獵場景。受驚嚇的野獸奔竄逃亡,尋找隱身之處; 禽鳥在蔚藍的空中雜亂飛翔。寫出了圍場之大,禽獸無所逃藏的景況。
“長煙”二句,寫圍獵結束。野燒熄滅后的煙霧,遮暗了西下的太陽光輝,曠野中的灌木,被冬季凜冽的寒風刮得搖擺起伏。“振”字一本作 “偃”,意為樹木被風刮得倒伏,亦可通。
結尾二句闡明自己出獵是為民除害,并非喜愛在曠野叢林中走馬馳逐。“除民瘼”除消滅害獸外,更主要的有檢閱武備,以便平定四方,使人民安居樂業的意思。
詩從古代帝王沈湎畋獵寫起,陸續鋪敘出獵的地點,參與圍獵士兵的精悍,在寫圍場周圍的環境中點明出獵的時間,圍場核心參與射獵的侍衛裝備精良。接著寫鳥駭獸驚的場面,以傍晚時的圍場景色暗示圍獵結束。最后申明自己出獵的意圖。全詩氣魄宏大,結構謹嚴,以精煉的詩句表現深廣的內涵。這些本是漢代諷諫臣僚 《子虛》、《上林》、《羽獵》等大賦勸戒帝王的內容,卻出自帝王自己筆下。見大唐太宗所以能建立宏大功業,其思想、其文事武備,確有超過前代帝王之處。
上一篇:金章宗·完顏璟《仰山》
下一篇:清高宗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歷《劍化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