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連環》言情贈友詩歌
怨懷無托。嗟情人斷絕,信音遼邈。縱妙手、能解連環,似風散雨收,霧輕云薄。燕子樓空,暗塵鎖、一床弦索。想移根換葉,盡是舊時,手種紅藥。汀洲漸生杜若。料舟依曲岸,人在天角。漫記得、當日音書,把閑語閑言,待總燒卻。水驛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拼今生、對花對酒,為伊淚落。
宋詞作家中,柳、周并稱,兩人都善于言情,但其言情方法有所不同。柳永善鋪敘,周邦彥善鉤勒,其所作言情詞,各有獨特的動人之處。周濟曰: “鉤勒之妙,無如清真,他人一鉤勒便薄,清真愈鉤勒愈渾厚。” (《介存齋論詞雜著》 )周邦彥的鉤勒方法包括: (一)善于在詞中講故事,即: 在抒情寫景之際,滲入一個第三因素——述事,以故事鉤勒前景后情,獨辟新境 (詳參吳世昌 《周邦彥和他被錯解的詞》 ,《文史知識》 1986年第11期) ; (二)回環往復,鉤轉變化,以曲折補平直,加深加厚詞境; (三)在歌詞緊要關節,注重“句 (鉤)勒提掇”,以見其 “骨”與 “力”,達到 “深 ” “厚” “渾化”之境。有此三種方法,三條經驗,周氏鉤勒即為他人所不能及。這首詞就是周氏鉤勒的代表作。
如果以景、情、事三個要素加以分解,即可見這首詞的內容并不太復雜。正如沈祖棻所說,這首詞寫的是一個 “負心女子癡心漢”的小小悲劇 ( 《宋詞賞析》),事情本身很簡單。但一經鉤勒,這個戀愛故事卻像玉連環一般,難解難分。
上片述事,并在述事過程中,將與這次戀愛有關的景和情組織在一起,以烘托其 “怨懷無托”的心境。開頭三句直陳其事,謂這次戀愛徹底失敗,不僅斷絕往來,而且不通音信,“怨懷” 已失去依托。三句話,已將所述之事交代清楚。但作者并不就此了結這段因緣?!翱v妙手”以下,在開頭三句平鋪直敘的基礎上,接二連三地掀起波瀾,使這段因緣顯得曲折纏綿,無法分解。首先,詞作以解連環故事,進一步加碼,將主人公的怨恨情緒表現得更加強烈?!稇饑摺R策 (六) 》 載: “秦昭王嘗使使者遺君王后玉連環,曰: ‘齊多智,而解此環否?’ 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君王后引錐椎破之,謝使曰: ‘謹以解矣?!?”玉連環原不可解,正如這段因緣一樣,也是不可解的,而齊后將玉連環砸碎了。詞作借齊后比對方,以為造成這一愛情悲劇,主要因為對方想辦法主動斷絕關系。這個故事,使得主人公的情思發展向前推進一步。其次,詞作以關盼盼故事,揭露對方無情無義并表現主人公既怨恨對方又留戀舊情的內心矛盾,使得平直發展的思緒出現曲線。關盼盼是張愔的愛妓,張死后,盼盼不嫁,住彭城 (今江蘇徐州) 燕子樓中。詞作以盼盼比對方,謂盼盼念舊愛而不嫁于張情的死后,對方卻是棄舊愛而思遷于自己的生前 (參見沈祖棻 《宋詞賞析》 ) 。主人公的怨恨情緒似乎又上升了一級,但他卻睹物思人,見到蒙著一層灰塵的 “一床弦索”,相思之情便無法斷絕。這個故事,就像在順流而下的河水中出現一個漩渦,因而,使得這段因緣更加復雜化。再次以 “手種紅藥”不能更換,表示舊情難斷?!对娊洝や阡ⅰ罚?“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敝^其 “手種” ,似有一定象征意義,即:這段因緣,乃親手締結。因此,要想“移根換葉”,這在主人公一方無論如何是辦不到的。這里,所謂紅藥之無法更換,進一步加強了上文睹物思人之意,在整個情思發展河流中出現一個漩渦 這是上片,以愛情故事為主線,“燕子樓”藉寫對方舊居,并點明對方身分(主人公的愛妓) ,塵鎖弦索及舊時紅藥,乃樓內樓前物景,怨恨與思舊,乃主人公的心境。景、情、事三要素互相交錯。
下片繼續在述事過程中寫景、抒情,將情思發展不斷推向高潮。
過片由紅藥過渡到杜若,并設想對方行蹤。“汀洲漸生杜若”,用《九歌·湘夫人》 “搴汀洲兮杜若,將以遺兮下女”句意,表示對于對方的思念。而“漸生”照應“舊時”,與上片相連結?!傲现垡腊肚嗽谔旖恰?,二句開啟下文,謂對方已遠走高飛,她所乘坐的游船,此時也許正停靠在遠方的岸曲,也許正在水中行進。于是,主人公情思發展空間,就從樓內、樓前,擴展到汀洲、岸曲,到遙遠的天角。而且,這一情思長河,也不是一下子奔流而去?!奥浀谩倍渚o接著對于對方的思念,突然把筆鋒一轉,寫自己的絕情舉動。謂: 既然人已遠去,就把當日的情書通通燒掉,把當日的山盟海誓當作閑言閑語。正如漢樂府《有所思》 所云“拉雜摧燒之,當風揚其灰”,主人公頗想將這段因緣化為灰燼。這是一個波折。但是,主人公又似乎下不了決心?!八A春回”二句,謂其仍然盼望著對方在春天到來之時,寄他一枝梅花。盛弘之《荊州記》 載: 吳陸凱曾從江南寄梅花到長安贈送好友范曄,并賦詩云:“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敝魅斯璐思囊宰约旱南M闹械膼矍橹鹩秩紵饋?。這是又一個波折。最后,說希望落空,但還是“對花對酒,為伊淚落”。因此,回應開頭所說“無托”而總結全詞。
以上所說鉤勒方法,包括了三條經驗中的一、二兩條,即: 圍繞著愛情故事,在回環往復中鉤勒變化,以構造渾厚的意境。至于第三條經驗,即“句
(鉤)勒提掇”的方法,這首詞也運用得很好。這首詞的復雜結構,除了依靠故事情節的發展變化之外,還依靠詞作關鍵部位若干領格字的“句(鉤)勒提掇”。例如“嗟”“縱” “想”以及“料” “拼”等,在詞章結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這幾個領格字,不僅對其所提領的兩個或三個句子承擔統帥作用,而且對于貫串全詞的意詠,增強氣勢,也發揮了骨干作用。這幾個領格字,使全詞所述事,所造意境,更加渾然一體。由此可見,周濟所說“清真愈鉤勒愈渾厚”,這是頗有見地的。
從鉤勒故事,創造意境的角度看,周邦彥這首詞結構嚴謹,無隙可擊。但是,詞作所體現的“情”,是不是就那么“忠厚”,或者具有“無限懷古傷今處”,我看不可輕易給予“拔高”。聯系作者的身世及其歌詞創作實踐,我認為,這首詞的主旨,乃在于以“解連環”敷衍愛情故事,其成功之處,不在體現言外之意,而在施展鉤勒方法,讀者不可不知。
上一篇:《西洲曲》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谷風(邶風)》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