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華山風(fēng)景名勝區(qū)·化城晚鐘》原文、賞析、鑒賞
位于九華街。九華十景之一。化城寺是全山百寺之首。寺中原有大鐘一口,重萬余斤,毀于戰(zhàn)亂。現(xiàn)存鐘系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鑄造,約兩千余斤,高一丈有余。該鐘不僅鑄造精美,且體積龐大,音質(zhì)悠揚洪亮,用手輕叩即可發(fā)出清脆悅耳的微微響聲;用槌撞,則嗡聲舒揚,由近及遠消逝在山谷中。夜深人靜的夜色中,鐘聲尤為清悠,使人有超凡脫俗之感。今祗園寺、百歲宮、東崖上院、甘露寺的洪鐘依在,有的造型莊嚴(yán)凝重;有的簡潔典雅,周身刻鏤著凹凸精致的銘文和佛教裝飾圖紋。當(dāng)夕陽西墜,白云歸岫,蒲牢一擊,九華百寺之鐘皆紛紛響起,其聲響徹山谷、余音繞梁,回蕩不絕,游人可領(lǐng)略古剎鐘聲無窮的韻味。晚鐘又是九華全山僧尼上佛課的號令。化城晚鐘的美妙意境,古往今來都曾有許多詩詞贊美“化城蒲牢戊杵,聲滿九十九峰”。化城寺為九華開山寺,又是九華叢林中的總叢林。歷史悠久。史志記載,東晉隆安五年(公元401年)第一個上山的天竺僧人杯渡就在此筑室為庵。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青陽人諸葛節(jié)等改建,請金地藏居之。“化城”出自《法華經(jīng)》佛祖釋迦牟尼指地為城的典故,而命名化城寺。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辟為地藏菩薩道場。寺院依山勢而筑,前后4進,逐次升高。有大雄殿、藏經(jīng)樓等建筑。整座殿宇精美無比,氣宇軒昂,為九華山規(guī)模最大的梵宮。與化城寺隔街相對的是建于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的旃檀禪林。該寺院規(guī)模宏大,樓閣相接,內(nèi)室曲折迂回。旃檀禪林后面是上禪堂,位于神光嶺半山腰處,原名景德堂。此堂結(jié)構(gòu)精妙,曲折玲瓏,云樹映帶,泉石縈繞。整座殿堂恢宏富麗,古人有“風(fēng)景唯上禪堂最佳,院宇唯上禪堂為最麗”的評贊。過上禪堂,拾級而上,登神光嶺,就是肉身寶殿。肉身寶殿又稱月身殿,俗名肉身塔,是建造在金地藏墓基上的一座塔形廟宇,始建于唐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重建于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殿宇宏偉,頂覆鐵瓦,四周回廊由24根石柱環(huán)圍,重檐斗拱,畫棟雕梁。“東南第一山”金匾高懸門楣。殿前81級石階直抵修葺一新,規(guī)模宏敞前后兩進的十王殿,殿后有古花園和半月形瑤臺和鐘鼓樓。
〔古詩文賞析〕 宿九華化城寺莊 唐·泠然
佛寺孤莊千嶂間,我來詩境強相關(guān)。
巖邊樹動猴下澗,云里錫鳴僧上山。
松月影寒生碧落,石泉聲亂噴潺湲。
明朝更躡層霄去,誓共煙霞到老閑。
泠然是唐代僧人,《全唐詩》僅收他一首詩,便是這首《宿九華化城寺莊》。詩人是佛門弟子,朝山進香,夜宿化城寺。全詩充溢著寧靜、澹泊的氛圍,也寄托了詩人自由無羈的理想。
一開篇,詩人先點出化城寺的位置,處于九華山的峰巒疊嶂間。“孤”字顯出寺地隱深,此外更無人煙。這樣的環(huán)境,本應(yīng)強調(diào)的是佛門凈化地的清靜、肅穆,但山上山下優(yōu)美景物的天然風(fēng)物,卻逗起了詩人的無限詩興。
“巖邊”以下四句是寫詩人感知的事物,一句一景,如四條屏一樣,畫出了化城寺周圍的具體環(huán)境。“巖邊樹動猴下澗”。只見樹枝藤蘿搖動,知是猴兒竄動,卻不見猴兒露面,可以想見巖邊澗畔樹之繁盛茂密。“云里錫鳴僧上山”,以山間層云中傳出錫杖聲聲,說明還有僧人往山頂上進發(fā)。“錫鳴”指僧人手持的禪杖,禪杖下安有鐵纂,振時作聲。泠然本是僧人,聽到這特殊的聲音,自然知道是僧人上山。也點明了在山更高深處,還有佛家廟宇,這句也為末聯(lián)設(shè)下伏線。
既然天色已晚,還有僧人行進,詩人不免要往那云深處注目了望,目光所及,只見天穹空闊,映出蒼蒼松枝,月光清冷如水,既不見寺,更無人跡,只有泉水流淌激濺在石頭上發(fā)出的淙淙聲響。這四句雖然有聲響,有動靜,但聯(lián)在一起渲染的是一種遠離塵世煙火的極靜穆的氣氛。在這種氣氛之中,皈依佛門的泠然,胸中涌動的是離塵脫俗,更為高潔的情緒:“明朝更躡層霄去,誓共煙霞到老閑”,詩人決心翌晨一步一步到那層云深處,與煙霞為侶,終老一生。“躡”字活畫出詩人那篤信、虔誠、小心翼翼又毫不動搖的心態(tài)。煙霞本身就是纖塵不染、自由無礙的意象,詩人與煙霞為伴,更表明了自己閑適而高逸的情懷。
(可書 光瀾)
〔現(xiàn)代散文〕 化城是九華山百寺之首,它高踞九華街市之上,寺前是一個面積約十畝的廣場,階下有放生池,又名偃月池,池水澄澈如鏡,天光云影,蒼山古剎,盡入其中。
寺依山勢而造,前后為四進,逐次升高。從山門至藏經(jīng)樓前院墻,以凸字形相聯(lián),渾然一體,具有江南山區(qū)古寺建筑的特征。
化城寺中原有大鐘一口,重萬余斤,早已毀于兵燹。現(xiàn)在的一口洪鐘,鑄造于清光緒年間,約兩千余斤,高一丈有余。該鐘不僅鑄造精美,體積超群,音質(zhì)也特別悠揚洪沉,以手輕叩即可聽到微微清脆悅耳的響聲;用槌撞之,則嗡聲洪亮高揚,由近及遠慢慢地在山谷中消逝。其鐘聲是全山佛課的號令。每當(dāng)紅日西墜,白云歸岫,蒲牢一擊,九華百寺之鐘均紛紛擊發(fā),其聲響徹山谷,千名僧尼隨著鐘聲開始了晚課。“化城晚鐘”便由此構(gòu)成九華一景。
從化城寺往肉身殿,可見一組樓閣,粉壁上寫著“旃檀禪林”四個大字,樓后飛檐重疊的殿頂隱約可見。寺后有山崗,崗上挺立著幾株古木。古樹木質(zhì)堅硬,紋理纖細,異香撲鼻。創(chuàng)寺和尚將它比喻為佛家珍視的旃檀木,所創(chuàng)的這座寺院又是禪宗寺院,故名“旃檀禪林”。這里各樓、殿的雕飾十分精致。但吸引人的是一些雕像:如濟顛和尚,一手執(zhí)酒壺,一手搖破扇,笑盈盈,手舞足蹈,似酒醉歸來,逍遙自在;如南宋時期的風(fēng)肢和尚,他赤著腳,手揮拂塵,左肋下夾著一把掃帚,似是要掃盡秦檜之類奸臣;此外還有唐僧師徒、八仙等。
從旃檀禪林抽身回來,經(jīng)凈土庵、無量寺、上禪堂,便來到肉身寶殿,這里是佛教徒朝謁九華圣地的主要處所,亦為九華的名勝之一。肉身寶殿下是十王殿。當(dāng)年十王殿前后三進,規(guī)模宏敞;凡到肉身寶殿朝拜者需從殿內(nèi)穿過,香火極盛,十王殿一已重建,風(fēng)采初展。
肉身寶殿,座落在崔嵬山巒之上,古稱“南臺”。佛教傳說:釋迦逝后一千五百年,地藏王菩薩降世,即金地藏。他居九華山頭七十五年,唐貞元十年去世,化城寺為地藏成道處,肉身殿為其塔院。地藏晚年,曾帶侍者在南臺誦經(jīng)晏塵,去世后便安厝于南臺。三年后開缸安葬時,其遺體綿軟,顏貌如生,撼其骨節(jié)有金鎖般響聲。依佛經(jīng)所說:其兜羅綿軟,金鎖骸鳴,乃是菩薩轉(zhuǎn)世。遂立三級小浮圖供奉。千余年來,肉身殿屢經(jīng)修葺,愈加壯麗。明萬歷年間,朝廷賜金修建,賜名為“護國肉身寶塔”。殿頂則全部是鐵瓦覆蓋,二十余根石柱立于四周回廊內(nèi)外。重檐斗拱,雕梁畫棟,青獅、彩鳳、蟠龍雕飾在重檐之間,風(fēng)鐸叮當(dāng)響于四周。“東南第一大山”的大字金匾。高懸廊下,閃耀奪目。青花古瓷制成的“肉身寶殿”豎匾,懸掛在殿宇前后兩門直上的高處。莊嚴(yán)高閣,東西有廂房襯托;殿前平臺下,有陡峻石階八十一級。殿內(nèi)的木質(zhì)寶塔,以漢白玉為塔基,共七級,呈八角形,剔透玲瓏。塔內(nèi)即地藏肉身所在的三級石塔。金色的十王站像,雙手捧圭,畢恭畢敬地立在大殿兩側(cè)的漢白玉神臺之上。地面用大理石鋪砌。塔前懸著鏤空八角琉璃燈,不分晝夜,終年燈火長明。古人吟詠此處:“神塔輝千古,真身鎮(zhèn)佛門”。每逢農(nóng)歷七月十五和七月三十日,即地藏王生日、成道日,朝拜的佛教信徒涌至塔下,膜拜上供。塔北門廊下,有黑底、金字的小篆橫匾,上寫地藏誓言:“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末空,誓不成佛”。門前便是“布金勝地”。外有半月形瑤臺,臺上有三座大鑄鼎并列于殿前,為香客焚香致誠之處。
(個竹)
〔民間文學(xué)〕 金地藏來九華山后,從虎口救下一小孩,這小孩從此拜金和尚為師,取法名為道明。
這天金地藏披著袈裟,下山化緣,準(zhǔn)備建寺廟。剛出石洞口,一個老者神情十分焦急地走來,彎腰作揖說道:“請問師傅,可曾見一個小孩?他圓圓的臉,大大的眼睛。”金地藏心里明白是找他的徒弟,便合掌答道:“阿彌陀佛!找他何事?”老者連忙說:“師傅你見到他了?他是我的兒子呀,幾天都沒回來,把人都急死了。請問師傅,他現(xiàn)在哪兒?”
“他已經(jīng)跟我出家了。”
老者急得差點昏了過去。這老者不是別人,是九華山的大財主閔公。“我就這么一個兒子,全靠他傳宗接代,怎么能出家呀!求求您,放我兒回家吧。”閔公撲通一聲跪在金地藏面前,一面又朝洞口大喊:“兒呀,快跟我回家去吧,你娘眼睛都快哭瞎了!快出來吧。”
道明在洞內(nèi)聽得明白,十分心酸,他走到洞口朝父親跪下,將遇虎被師傅救下的經(jīng)過講了一遍,并說:“我已經(jīng)出家了,決不回去!”
閔公知道兒子的倔脾氣,轉(zhuǎn)身又央求金地藏:“放我兒回家吧,師傅的大恩大德我絕不會忘記,您要什么我就給您什么!”
金地藏說:“我只想借塊寶地建寺,以了卻自己的心愿。”
“行行行!”閔公連忙說:“這九十九峰皆歸我管,您看中哪里?要多少我給多少。”
金地藏正要走,忽然眼前出現(xiàn)一道神光。他隨著神光走去,閔公跟在后面。來到一座山嶺上,神光繞著嶺頭旋了一圈,光芒四射。金地藏連聲念著: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又朝四方叩頭朝拜。一會兒,神光就消失了。金地藏對閔公說:“這是塊神靈寶地,不知施主舍不舍得給我建寺?”“哪里的話,舍得舍得,只是太小了一點。”閔公答道。“我只要一袈裟的地方。”地藏邊說邊解下袈裟,一個翻身,朝空一撒,袈裟頓時變成天網(wǎng),罩住了九十九峰,把青陽城也罩住了半邊。城隍老爺見神光射來,嚇得躲到了城外。神光嶺也由此而得名。
閔公看到金地藏佛法無邊,知道此人不是一般的人物,連忙跪倒在地,懇求師傅也收下他這個徒弟。從此金地藏收下了第二個徒弟。“先進山門為長老”,所以,兒子為師兄,閔公為師弟。閔公還叫家里所有的人都出了家,男的當(dāng)和尚,女的做尼姑。
閔公拿出了所有的家產(chǎn)為金地藏建寺。還向青陽的大財神諸居士化緣建寺,諸居士見金地藏住石洞,吞白土,食黃精,從萬里之遙來九華山建寺,深受感動,也獻出重金,與閔公合力建成了化城寺,并請金地藏搬進寺里住。從此,化城寺就成為地藏道場,九華山也就變?yōu)榉鸾淌サ亓恕?p>(湯莉 整理)
上一篇:詠《巢湖·冶父山》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鎮(zhèn)江·北固山》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