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黃庚·枕易(越中詩社試題都魁)》原文賞析
古鼎煙銷倦點朱,翛然高臥夜寒初。四檐寂寂半床夢,兩鬢蕭蕭一卷書。日月冥心知代謝,陰陽回首驗盈虛。起來萬象皆吾有,收拾乾坤在草廬。
元朝初年曾一度廢科舉,朝廷雖下令搜求宋遺賢,然掛一漏萬,大批知識分子仕途仍被堵塞。“遺民故老,無所寄興,往往發之于吟詠間。”(顧嗣立《元詩選·黃庚小傳》)于是,詩社如雨后春筍紛紛出現,成為文人墨客互相標榜揚名的重要渠道。黃庚就是因在越中詩社試《枕易》詩,推第一,而名盛詞場的。
黃庚字星甫,浙江天臺人,自幼習舉子業。入元后“放浪江湖,凡平生豪放之氣,盡發而為詩”(同前)。不過《枕易》這首詩寫的并非江湖山水,而是讀《易》的體會,表現了詩人體道自樂的心境。詩題《枕易》,是以《易》卷為枕而眠的意思,說明耽讀嗜好之深。
首聯兩句破題。“古鼎煙銷倦點朱”,是說室內香爐已不再生煙,同時詩人手中書卷也因疲勞而輟讀。“點朱”,就是讀書,古書沒有標點,要邊讀邊用朱筆把它點斷,故云。一個“倦”字,說明書不再讀下去,同時也帶出 “古鼎煙銷” 的原因。這句詩先用 “倦點朱” 三字,把《易》提領出來。“翛然高臥夜寒初”一句,進一步交待 “倦點朱” 乃是由于夜深該眠的緣故。這就給枕《易》做好了鋪墊。這里用 “翛然高臥”四字,值得注意。翛然,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樣子,詞源《莊子·大宗師》。高臥,是安臥,也有隱居不仕的意思,典出 《晉書·陶潛傳》。此乃思想境界徹底擺脫俗累的高人行徑,只有這樣的人才配枕《易》。詩人這樣描寫自己,用意頗深。
頷聯,“四檐寂寂半床夢,兩鬢蕭蕭一卷書”,正面點題。進一步刻畫了枕《易》者的自我形象: 一位兩鬢花白稀疏的老書生,頭枕《易》卷僵臥在寂寞的茅屋之中。這兩句詩著力渲染了作者貧與老的氛圍。寂寂,寫其貧; 蕭蕭,狀其老。“半床夢”、“一卷書”,詩人檢討平生宛如一夢,事業空空,只落得個終日矻矻,皓首窮經。雖然如此,聯系首句“翛然高臥” 的姿態,見出作者是一位儒家所推崇的安貧樂道的人物。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云變態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 (程顥《偶成》),這是封建社會道學家所標榜的完人。如果說《枕易》前四句寫出了 “貧賤樂” 的人生態度,那么下面四句就是寫“道通天地”、“思入風云” 的精神境界。
頸聯“日月冥心知代謝,陰陽回首驗盈虛”兩句,是說對宇宙(包舉自然與社會) 的變化,會之于心,驗之于物,無不豁然貫通。這里用 “日月”、“陰陽”代表天地之間萬事萬物。《易傳》: “一陰一陽之謂道。”古人把陰陽的對立統一看成宇宙的根本規律,即所謂道。“代謝” 與 “盈虛”指發展變化而言。“冥心”謂深思極慮,“回首”謂觀察體驗,兩者是詩人對道的發展變化體認的方法與過程。這兩句詩極概括地寫出了詩人對《易》理解的心得體會。
尾聯“起來萬象皆吾有,收拾乾坤在草廬”,是寫體道者的胸襟。詩人一覺醒來內心感到格外充實,仿佛宇宙間一切事物或現象都包納于自己靈府之中,從而使得天地之內一切風云變幻、人事更迭都可以不出草廬來加以揣摩、料理。詩人這種感受未免帶有幾分唯心色彩。舊時的知識分子都在不同程度上輕視社會實踐,仿佛讀通了幾部圣賢經典,就可通達一切,運天下于掌上,這是他們的局限。
但是,本詩作為表現詩人內在高潔曠遠的精神氣質,以與當時上層社會俯首帖耳、齷齪委瑣的思想狀態相抗衡,仍有可取之處。而且在寫作上,《枕易》一類題目,不涉風云雨露,江山花鳥,頗不易作好。詩社考官李應祈評這首詩說: “此詩起句 ‘倦’ 字,便含睡意。頷聯氣象優游,殊不費力,曲盡枕《易》之妙。頸聯 ‘冥心’、‘回首’ 四字,極其精到。結句如萬馬橫奔,勢不可遏,且有力量。”又說: “自非作家大手筆,詎能模寫。” (見《元詩選·月屋漫稿》)這首詩能于詩社試題都魁,不是沒有道理的。
上一篇:古詩《張問陶·望太白山》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張元凱·楓橋與送別者》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