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峰
天柱山主峰,俗稱萬山尖,海拔1488.4米。因峰頂危崖面南聳立,故世稱朝陽峰,它孤峰獨峭,如拔地春筍,故又稱筍子尖,《道書》以為司命真君發祥所都,稱它為司命峰。它深藏萬山之中,高出眾峰之上,拔地500余米。如劍倚天,似掌擎露,陡若層塔,峭如柱立,通體裸露,石骨嶙峋,峰壁險絕,登陟無由。絕頂平敞如臺,面積約500平方米。西南側危崖直聳,“中天一柱”,“孤立擎霄”8個1.5米見方的大字分上下兩排橫刻崖壁,“頂天立地”4個1.2米方的題字豎鐫于峰腰。絕頂及通體石罅中,遍生黃山杜鵑、珍珠黃楊及戽櫟等花木。在它周圍,有23座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護衛,形成“萬岳歸宗”之勢。宋黃庭堅曾賦詩贊美:“潛峰競巉岏,司命最矜絕。”。
〔古詩文賞析〕 天 柱 峰 宋·朱熹
屹然一天柱,雄鎮斡維東。
只說乾坤大,誰知立極動。
這首五言詩,作者僅用20個字,語工形肖,用夸張比擬手法,贊美天柱峰如擎天玉柱,嶙峋峭絕的瑰麗雄姿。
的瑰偉。斡維,亦作管維,轉運的樞紐,即斗樞,用轉運斗樞來比擬天柱峰,足見天柱峰的高大氣勢。
三、四兩句的“只說”、“誰知”,是作者面對天柱峰的感慨遐想,把全詩推向高潮。偌大乾坤,原來就是憑借這天柱峰的“立極”支撐著。這樣“斡維”與“立極”相呼應,自然有力。這種夸張的比擬,寫出了“天柱一峰擎日月”的巍然壯觀的恢宏氣勢。
(鄭博文 張王根 彭學保)
〔現代散文〕 天柱峰峰奇特,森羅萬象,絕不遜于黃山峰海。游人登山,總想先睹天柱峰為最大快樂。
天柱峰深藏在萬山群峰之中,要觀賞其雄姿,須爬過青龍背,過了渡仙橋,才能看到萬丈深壑之下,一峰突起,象倚天長劍直插云霄。天柱峰通體石骨,山峰險絕,登陟無由。它獨立于群峰之上,高峙于云漢之間。壑外諸峰,星羅棋布,千巖萬谷,拜捐回環,猶如兒孫拱衛其側,緊緊圍繞天柱一峰。據說絕頂景物更奇,平石如盤,有天池、觀音井、天柱花等。峰旁,還有一座十分秀氣的花峰,它與主峰相近而不相連。如神工巨斧劈下,中開一條三四丈長,四五丈寬的夾縫,下臨百丈危崖,無底深淵,此即小天門,又稱一線天。峰東為北關寨,一徑下垂,絕險異常。峰前有鸚鵡石、會真崖諸名勝。
觀天柱峰,令游人叫絕的是絕頂之陽“孤立擎霄”、“中天一柱”八個摩崖大楷書。據舊志記載,“孤立擎霄”四個大字為清軍都統李云麟屯潛時所寫,由當地身懷絕技的藥農賀良謀、賀良佐兄弟倆摩刻。據李云麟寫的《天柱刊崖記》說:清咸十一年春,李欲登天柱峰,經人介紹找來藥農賀良謀。兩人來到天柱峰下,先由賀用一根六丈長的大竹竿依壁而立,腰系長繩,手攀竹竿,腳登石壁,如蜻蜒點水,似落不落登上一塊巖石,然后將竿頭繩索拴在一棵小樹上,令李仿照攀登。李奮力向上,果然見效,如是者兩次,方達山腰。再上則無竿可立。正在這時,賀解下腰繩一拋,恍如金蛇旋轉空中,繩掛樹上。攀繩而上,果達峰巔。回到山下廟中,李云麟親書“孤立擎霄”四字,請賀氏兄弟刻在天柱峰絕頂懸崖之上,以記壯游。1944年,駐大別山區的國民黨第五戰區副司令張淦游天柱山,手書“中天一柱”四字,由賀良謀曾孫賀來朝、賀來賓和岳西石工陳開諧、方啟全共同合作,刻在“孤立擎霄”旁邊。8個1.5米見方的大字分上下兩排橫刻崖壁。“頂天立地”四個大字豎鐫于峰腰。
自古以來,許多文人雅士都面對天柱峰高吟低唱,留下了許多妙語瑰詩,贊美天柱峰的險姿峻勢。李白曾贊頌曰:“奇峰出奇云,秀水含秀氣,青冥皖公山,巉絕稱人意”,白居易亦稱道:“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云雷”。然而,古往今來,能攀登天柱絕頂者卻為少數。登臨其峰巔,環顧群峰,更是美不勝收。1937年10月25日,酷愛天柱山水的烏以鳳老人在當地藥農的幫助下登上了峰巔。他在日記中寫道:“縱情四望,只見江山如畫,煙云迷離。東望寧蕪,北收英霍,西攬蘄黃,南盡浙贛。黃山天目聳于遠天,匡廬九華伏于江隅。周圍二千余里,峰嵐萬千,皆在腳下;而天柱高出眾山之上,屹然獨尊。方知漢武帝封禪南岳,為一方之鎮,并非虛慕。”
黃山之險險在天都,然而游人可扶鐵鏈、登石階,上峰巔。天柱之險險在天柱,但游人無路可上,實在是美中不足。游人只得坐在試心橋旁的大石上,或站在它的腳下,望頂興嘆,看那白去在那山頭上盤旋,鳥兒在山間上翱翔。不過,我們相信,隨著天柱山風景區的進一步開發和建設,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把棧道修上天柱峰,或架設空中索首,讓游人登凌絕頂而覽眾山,領略岳頂之大觀。
(舟楫)
〔民間文學〕 相傳在遠古時代,天柱山還在一片汪洋大海之中。海中的龜精鱉怪橫行無忌,時常興風作浪,危害百姓。百姓們只好背井離鄉,扶老攜幼,逃荒在外,這一帶便成了沒有人煙的荒蕪之地。
這件事終被天上的玉皇大帝知道了,他差遣天兵天將,降伏了海怪水孽,退了海水,升了天柱山。不久,天柱山就變成了一個溪泉懸流,松繁竹茂的農家樂園。人們紛紛從外地遷來定居,天柱山頓時活躍起來。玉帝又怕人間的那些奸惡之徒為富不仁,就派九天司命到天柱山,專司人間的善惡之事,并規定他于每年的臘月二十三上天參奏。
九天司命來到天柱山,立于天柱峰,俯瞰周圍千百里大小群山,人間之事歷歷在目。他恪盡職守,賞罰分明,懲惡揚善,使天柱山區的百姓能勤耕精織,安居樂業。因此百姓們對他也愛戴。
不知過了多少歲月,玉帝見天柱山區的百姓都豐衣足食,人丁興旺,就詔九天司命返回天廷。哪知九天司命已深深愛上了天柱山,不愿再回天闕。玉帝聞奏,允許他留在天柱山,將天柱峰賜與他為專門司職之所。并封他永享人間煙火。因此直到今天,天柱山區及周圍的居民,家家的廚間都供奉著九天司命的牌位,名司命真君或東廚司命,并于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晚上用香火送他回天述職,再于大年三十晚又將他接回人間,共享人間之樂。
(鄭博文 張王根 徐松苗)
上一篇:描寫《天井湖》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夫子廟》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