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有路滑如苔,多少人從半嶺回。
不是老僧空傲世,世人自不上山來。
這是何夢桂寫給友人的一首詩。何夢桂在宋朝,官至大理寺大卿。宋亡元興之后,累征不應,筑室于小西源,整日參禪悟道,不問世事。從這首詩中可知,那時人們對他多不理解,認為他孤高傲世。于是,他便以此詩作答。
禪宗一向認為“真如”是不能用語言文字明白地表達出來的,所以常用比喻、隱語等去啟發(fā)人。“南山有路滑如苔”,何夢桂也是以攀登南山來比喻參禪悟道的全部過程。禪宗 (北宗) 的領袖神秀曾留有“屈、曲、直”三字遺囑,在北宗看來,實現(xiàn)這個由屈至直的過程,是漫長而艱苦的,需要長期堅韌不拔的苦苦修行;而傳說中達摩祖師面壁,更達九年之久,連小鳥在其肩上筑巢也不知道,可見修行之艱難。神秀又有偈語云:“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認為只有經(jīng)過天長日久的苦修,才有可能獲得正果。所以,何夢桂在這一句詩里,一方面肯定登上南山(即修行悟道)的路是有的,但同時又指出這并不是一條平坦的路,而是時刻都像走在溜滑的青苔上,每一步都充滿著困難和危險。因為正如《法華經(jīng)》所說的: “汝等莫得樂居三界火宅,勿貪粗弊色香味觸也,若貪著生愛,則被所燒。”佛教要求人們將對飲食、金錢、美色、名望和安逸等等的欲望統(tǒng)統(tǒng)拋棄。“要藏如六龜,防意如城。”(《法苑珠林》卷八十四)可是,“飲食男女,人之大欲。”“食色,性也。”那種遏制情欲、甘守淡泊的修行不是任何人都能夠忍受的,所以,很自然地出現(xiàn)了“多少人從半嶺回”這種半途而廢的現(xiàn)象。面對這一現(xiàn)象,何夢桂心中頗有感慨:“不是老僧空傲世,世人自不上山來。”并不是我何夢桂故作孤高傲世之態(tài),而是你們受不了苦難的磨煉,不肯堅持苦修而和我一起登上佛家之“山”啊!是的,僧侶們那種既閑適而又清苦,既高雅而又寂寞的生活,使得人們對佛家極樂世界,先是向往,最后卻又往往望而生畏。何夢桂這首七言絕句,揭示的正是大多數(shù)人這種復雜、矛盾的心態(tài)。
這首詩,以南山之路的艱險比喻修行過程的艱難,以山下山上來比喻塵世與修行悟道兩個不同的世界,貼切、生動、形象,很具說服力,使人讀后即能明了其中三昧。同時,它的一、二兩句以形象道出,三、四兩句藉議論生發(fā),很好地體現(xiàn)了宋詩在注重形象刻畫的基礎上“以議論為詩”的藝術(shù)特色。
上一篇:禪詩《題孤山寺石榴花示諸僧眾》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題廣喜法師堂》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