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致遠·[雙調] 清江引
馬致遠
野興
天之美祿誰不喜?偏則說劉伶醉。畢卓縛甕邊,李白沉江底,則不如尋個穩便處閑坐地。
【鑒賞】 此曲寫的是鄙棄功名、寄情山水的隱逸之思。
開頭一句說那豐厚的俸祿誰不渴求?但是接下來卻連用三個典故指出 “美祿” 雖好,卻隱伏著危機,哪里比得上飲酒自樂呢?第一個典故是 “劉伶醉”據《晉書·劉伶傳》 載: “常乘鹿車,攜一壺酒,使人荷鍤而隨之,謂曰: ‘死便埋我。’ 其遺形骸如此。” 第二個典故是“畢卓縛甕邊”。據《晉書·畢卓傳》載: “畢卓字茂世……太興末,為吏部郎,常飲酒廢職。比舍郎釀熟,卓因醉夜至其甕間盜飲之,為掌酒者所縛,明旦視之,乃畢吏部也,遂釋其縛。卓遂引主人宴于甕側,致醉而去。卓嘗謂人曰: ‘得酒滿數百斛船,四時甘味置兩頭,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第三個典故是 “李白沉江底”。傳說李白是酒醉溺水而死。唐王定保 《摭言》 載: “李白著官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無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 這三人都是放浪形骸之士,飲酒常求一醉。但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們或為避禍全身,或因憤世嫉邪。方伯海在《〈文選〉集成》 中評劉伶《酒德頌》 云: “古人遭逢不幸,多托于酒,謂非此無以隱其干濟之略,釋其悲憤之懷。” 但是作者認為他們飲酒求醉,不問世事還不是避禍的最好辦法。避禍的最好辦法是 “則不如尋個穩便處閑坐地”。也就是說遠離塵囂,尋找一個清靜超脫的地方隱居起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士之濱,莫非王臣。” 在元代黑暗社會,有沒有一處 “穩便處”、“閑坐地” 呢?讀者諸君不妨思量思量。
上一篇:馬致遠·[雙調]清江引·野興|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
下一篇:劉時中·[雙調]清江引|原文|賞析|鑒賞|譯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