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蓋覆巖石,歲寒傲霜雪。
深根蟠茯苓,千古飽風月。
據《宋詩紀事》引《補續高僧傳》載:“紹興十年,天石栽松三本于石上,自刻石云: ‘一與寺門作名實,二與山林作標致,三與游人作陰涼。’ 題詩云云。寺初名 ‘石篙’,后名 ‘石松’。”以此,一首詩竟然把山門改了名,真的 “與寺門作名實”了,可見其影響之大。
這首詩從字面上看,一、三兩句分別描繪了松冠與松根,二、四兩句分別歌頌了松冠與松根,好像是單起單承; 實際上我們不妨把它理解為上下互文見義,即 “千古飽風月”的決不僅是“深根”,更包括“偃蓋”,“歲寒傲霜雪”的決不僅是“偃蓋”也包括“深根”。總而言之,“歲寒”、“千古”二句所歌頌的是松樹的整體。但經過作者這一番互文見義的安排以后,這首詩在結構上就顯得有些變化而不板滯了。這是這首詩的第一個好處。
這首詩在描寫松樹時,上取 “偃蓋”,下至 “深根”,也頗能概括其特點。特別是“偃蓋”一詞用得好,不但寫出松冠亭亭如蓋的茂密形狀,而且寫出它虬枝橫逸、旁干側出的態勢,很能傳松樹之神。“深根”二字,從地上寫到地下,從可視寫到不可視,表現了作者構思的深邃。而 “覆”字和 “蟠”字兩個表示勢態的動詞,又引出了兩個與松樹關系極為密切的賓詞—— “巖石” 與“茯苓”(茯苓是一種多生于松根附近的菌類植物),并用這兩個賓詞進一步襯托松枝與松根,使其形象更具有典型意義。這些典型的描寫可算是這首詩的第二個好處。
這首詩在贊美松樹的品格時,也頗能抓住它所被賦予的典型特征。人們贊美松樹不外有二:一是贊美其不畏嚴寒、堅毅頑強,所謂松、竹、鶴為“歲寒三友”正取這個含義; 二是贊美其長生不老,生命長緣,所謂“壽比南山不老松”正取這個含義。而“歲寒傲霜雪”,“千古飽風月”兩句恰恰抓住了這兩個特點,這可以算是這首詩的第三個好處。
總之,這首詩雖沒什么太多的新意可言,但它簡捷、凝煉、概括、典型,從這個意義上說,它仍不失為一首好詩。
上一篇:禪詩《枯荷》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桑茶坑道中(其七)》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