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語動驚眾,誰知慕隱淪。
水煙常似暝,林雪乍如春。
薄酒懶邀客,好書愁借人。
有時行藥去,忘卻戴紗巾。
這是一首描寫隱士生活和心情的詩。難能可貴的是,寥寥八句,不僅寫出了隱者林逸人的身世、生活環境,還細致地刻畫出了他復雜的心態和高尚的人格。
從詩的前四句我們可以得知,林逸人原本是個詩句動眾的才子,如果在仕途上走下去,未必不可以有一個錦繡前程。但是,他把這些都捐棄了,棲隱山林。惠崇來拜訪他時,正是冬末春初。只見他的居處,煙水蒼茫,林雪初降,于嚴寒中透露出春天的氣息。五、六句則寫他的孤獨、好學。如果說 “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陶潛 《移居》) 和“不好詣人貪客過,慣遲作答愛書來” (吳偉業 《梅村》) 是一般知識分子好客慕友的習慣,那么,“薄酒懶邀客,好書愁借人”的心態則別是一種境界。在這里,世俗的應酬都拋棄了,人只生活在完全屬于自己和書本的世界里。薄酒獨酌,奇書自珍,在孤獨中與好書“對話”,自有一番深醇的人生滋味。一想到這番 “戀情” 可能被借書人奪走,癡情而敏感的讀書人難免有 “好書愁借人” 的 “心病”。就發掘知識分子的“奇癖”而言,惠崇這一聯,真可謂體察入微,入了巨匠閫域。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有此 “奇癖” 的人已決絕世情。七、八句筆鋒突然一轉,通過對林逸人急如星火、光著頭頂風冒雪趕去醫治病人這一行動的描寫,又把他急公好義的古道熱腸刻畫得栩栩如生。這樣,一個超凡脫俗而又具有深厚的人道主義精神的隱者形象就矗立在我們心上了。
錢易曾評惠崇詩曰: “步驟高下,去古人不遠。釋子之詩,可相等者不易得。”讀了這首詩,我們會覺得錢易說得真不錯。
上一篇:禪詩《書光化軍寺壁》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從斤竹澗越嶺溪行》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