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這首詩作者寫他在洛陽聽到吹笛,吹的是《折楊柳》曲。《折楊柳》,古橫吹曲名。古代有折柳贈別的風俗,因此《折楊柳》多為傷別的歌辭,對遠征在外的人的懷念更多。這首詩里表達了在外游子的思鄉的感情。
開頭說,不知誰家的玉笛暗地里飛出聲音,稱“暗”,是不明白,即不知是誰家的。這個笛聲在春風中散播開來,充滿洛陽城,這是夸張寫法,寫笛聲傳播的廣遠。這夜里聽到吹奏的是《折楊柳》曲,在外的游子聽了誰都引起了懷念家鄉的感情。這首詩,從聽到了《折楊柳》曲,抒發了懷鄉的感情,但不說自己懷鄉,卻說“何人不起故園情”,把自己的感情,擴大到所有游子聽了都起懷鄉的感情,這就加強了感染力。不從正面說,說游子都起故園情,卻從反面問,“何人不起故園情?”也是加強力量的說法。也有正面寫而能加強力量的,如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這里也是吹笛,也是不知何處吹來,卻是正面寫“一夜征人盡望鄉。”這里的征人,指在那里的所有出征遠戍的人,也指多數人。這里加上“一夜”,說明征人的一夜不能入睡,也是加強的寫法,是通過“一夜”來加強,說明加強的寫法,也有多種多樣。
這里從“聞《折柳》”,引起“故園情”,是一種寫法,是直接引起的。也有另一種寫法,杜甫《吹笛》:“故園楊柳今搖落,何得愁中卻盡生。”沈德潛《唐詩別裁》評:“笛中有《折楊柳》曲,故翻其意作結。”這里也是聞《折楊柳》曲,也是想到故園,卻不說引起思故園的感情,卻說故園的楊柳已經凋零了,因為那時是秋天,怎么在愁中卻都生長了。《折楊柳》曲里的楊柳都生長了,所以堪折。這里用曲子里的楊柳來喚起故園的楊柳,以故園楊柳的凋零,來“翻其意作結。”但就聽了曲子想到故園,因想到故園而發愁,跟這里的這首詩是一致的。這里的詩是直說,杜甫的一首是翻其意來說,說明同一個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達法。這也跟時令有關,李白的一首是寫“春風”中的楊柳,杜甫的一首是寫“吹笛秋山風月清”,是寫秋風中的楊柳。還有李白的一首只說“故園情”,而不點明“愁”,杜甫的一首是點明“愁”,卻不說“故園情”。從這里看到詩人表現手法的種種變化。
上一篇:阮元《雨后泛舟登匯波樓(二首)》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郭麟《宿靈鷲山家》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