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鹿柴”,是王維輞川別業的一個風景點。“柴(zhai)”,一作“砦”,同“寨”,柵欄。“返景”,即夕陽反照。這首詩描寫鹿柴的空山深林,意在創造一個空寂幽深的境界。詩之妙,首先在于成功地運用了反襯手法。前兩句,寫山的空寂,反而給空山加進人語之聲,讓它打破空山之靜。讀者聽到了這神秘的不知來處的人語聲,愈覺得山林寂靜。后兩句,寫深林幽暗,反而給林中投入一束夕陽的殘暉。這束冷淡的斜暉艱難地透過密林的重重遮擋射進來,散成微弱的金黃光斑,灑落在冷得發青的苔蘚之上。它在一瞬間劃破了深林中的昏暗,讀者卻加倍感到幽暗。這樣的寫法,這樣的境界,可謂開前人所未有,顯示了王維寫景的驚人才能。清人李锳《詩法簡易錄》說得好:“人語響是有聲也,返景照是有色也。寫空山不從無聲無色處寫,偏從有聲有色處寫,而愈見其空。嚴滄浪所謂 ‘玲瓏剔透’ 者,應推此種。”如果詩人只從無聲無色處寫,將這座深山密林描繪成絕對的死寂、冷漠、黑暗,那樣還有什么詩趣呢?
這首詩的藝術構思也妙。妙在不執著詩題,另辟蹊徑。試比較裴迪的同題詠作即可了然。裴詩云:“日夕見寒山,便為獨往客。不知深林事,但有麏麚跡。”借深林中獐鹿的足跡,表現鹿柴之幽僻,寫得也巧。但同王維詩比較,裴詩仍是“就題命意”,王詩卻“于題外屬詞”(吳逸《唐詩正聲》),即不拘泥于“鹿柴”字面,從空山不見人而聞人語,深林中苔蘚陰陰而反景照入,表現自己對大自然復雜微妙的感情體驗和哲理領悟。讀者自然也能想象出這幽深冷僻的山林,定是麋鹿來往之場所。兩相比較,王詩意蘊深遠,裴詩顯得韻味淡薄。
王維在《鹿柴》 中創造如此幽深空寂的境界,究竟要告訴讀者什么呢? 有人說,詩人是要通過 “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現自己“在深幽的修禪過程中的豁然開朗”(史雙元《禪境畫意入詩情》,載《南京師范學院學報》1983年第1期);也有人說,詩人是要“極力強調自然現象不過是瞬息即逝的幻覺”,即是禪宗最為尊奉的《金剛般若經》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陳允吉《論王維山水詩中的禪宗思想》)。由于詩人的藝術表現手法極其自然、簡練、含蓄,詩中饒有象外之意、弦外之音,達到了清人王士禛所說的禪家悟境與詩家化境(《蠶尾續文》)的高度融合,提供給讀者感受與品味的空間非常廣闊。不過,僅從詩中所描繪出的空山不見人而聞人語聲,特別是一縷金黃夕暉在林中苔蘚上將消失而尚未消失的景象來看,詩人已成功地創造了以一瞬為永恒,以當下包攝了過去、將來,以有限表現出無限的境界。這種境界,王士禛謂之“入禪絕境”。
上一篇:禪詩《風雪歸莊圖》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七月十六日題南禪院壁》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