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疑吐夜,四照似含春。
的的連星出,亭亭向月新。
采珠非合浦,贈珮異江濱。
若任扶桑路,堪言并日輪。
這是一首描繪佛寺夜景的詩篇。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明凈而又鮮麗的佛國情調。含蘊著詩人希望自然景物成為宣傳佛禪義理的 “插圖”的意味。
詩人夜登三善殿,平視周遭,只見: 佛燈燦燦,猶如百花怒放,簡直把整個大千世界變成了朗朗白晝,給黑夜中的寺院帶來融融春意,仿佛為寂凈的人寰帶來光明和溫馨。這里,詩人將燈喻為 “百花”,將光明喻為 “含春”,可見流光溢彩,令人眼花繚亂。用一個 “疑”字,豈不惹人驚喜? 一個 “似”字,豈不使寺院夜景更加明媚?一個擬人化的“吐”字,形象地寫出了靜夜中佛燈的明亮;一個擬人化的“含”字,寫出了佛燈對山寺的殷勤,極有情致! 首二句,詩人以比喻手法,形象地寫出了三善殿的靜謐、清幽而又充滿光明的夜景,把人帶入一種神秘肅穆的禪境之中,給人以溫馨之感。
三、四兩句筆觸轉向夜空,寫仰視之所見。詩人以夸張手法進一步寫佛燈之眾之盛。 “的的”,明亮也。 山燈點點,與滿大繁星交相輝映,足顯示其高,既扣住題目中的“山燈”,又與首句呼應。“亭亭”,高遠也。佛燈高懸,銀光燦燦,上上下下,大有與新月爭輝之勢。這兩句,乃是仰視之感觸,山燈、星光、新月相互發明,連成一體。上上下下,給人以層次之感。
五、六兩句則從感覺著墨。詩人有一種不同凡響的感覺能力,他捕捉山燈最傳神的一瞬,將其喻為“珠”和“珮”。按佛教的說法,珍珠“清澈輕妙,天下之物悉皆觀照,光明潔凈,不為垢穢所染,投之濁水能令水即為清”;隨意所求,也能令人滿足。僅僅十字,既寫了景、傳了情,又表達了清凈自性的禪義,真令人目擊而道存。
末尾兩句,借神話傳說闡發禪趣。“扶桑”,神木名,傳說日出其下。如果要山燈充當扶桑的“職位”,是完全可以勝任的。這兩句,以議論入詩,旨在強調佛教的超邁的神形。詩人力圖從這燦燦佛燈中發掘出禪意,蘊含著詩人希望景色成為宣傳佛教義理的“插圖”的意味。然而由于詩人在傳達自己對景物的審美觀照時力求真實,筆力非凡,所以這些妙句不僅沒有義理化,反而獲得了獨立的審美價值,展示了詩人觀照自然的獨特方式,滲透著禪意。
上一篇:禪詩《七月十六日題南禪院壁》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中牟道中二首》原文|賞析